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清欠风暴中的郑州油化集团标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15:47 东方今报

  

清欠风暴中的郑州油化集团标本

油化集团已被认定成“空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来源:东方财经周刊 今报记者 高亮/文袁晓强/图

  1954年,一个名为郑州市油脂化学厂(现名郑州油脂化学集团)的企业投产成功。这一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目前,这个郑州新工业的“长子”面临的不仅是声誉而且是生存的考验。由河南省高
级人民法院刮起的“清欠风暴”中,郑州油脂化学集团的欠款竟然高达1亿多元。

  无论是过去与郑州工业经济的荣辱与共,还是现在的欠款情况,都使得这个郑州新工业的“长子”在“老赖簿”中具有了标本意义。

  ○油化集团已被认定成“空壳”

  今年3月24日,一股“清欠风暴”从省高院执行局发出。郑州油脂化学集团名列其中,欠款达1.6亿元左右,在整个“清欠风暴”中居第二名。这只是油化集团所欠款项中的一部分。“估计郑州油脂化学集团总欠债额将不会低于2亿元。”相关人员表示。

  从省高院传出的一部分信息显示,在2003年法院判决执行的欠款中,仅欠中国建设银行郑州市金元支行的就达到8200余万元。当时是以油化集团厂区8000余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和其地面上的全部附属物为抵押的。

  “如果到了强制清欠时间,法院将按照程序把油化集团厂区及附属物拍卖。”法院相关人士表示。

  按照清欠时间表,省高院执行局局长曹卫平强调说,到今年6月底,要强制完成清理任务40%;9月底完成60%;12月底完成80%。

  有关人士认为,根据时间表和法院的判决,如果再不按照预定时间还款,郑州油脂化学集团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将被变卖。

  记者采访时,虽然郑州油化集团对清欠一事讳莫如深,但按照集团内部人员自己的说法,“油化厂已经不行了”。

  “目前的郑州油脂化学集团,其实就是一个‘空壳’。”曾在这个国企当过负责人的朱师傅忧心忡忡地说。在他看来,现在油化集团自己不抓生产,生产完全交给了个人承包的郑州油化集团福乐尔有限公司,集团只收取一部分“费用”,这种做法已经完全把集团架空了。

  在油化集团厂区,记者没有听到车间内机器轰鸣的声音,大院也显得破败不堪,行人稀少。据门卫介绍,厂区已经被划分成了好几块,或租或卖。“西边给了印刷厂,东边给了福乐尔公司,还有一部分卖给了杜邦公司”。

  在相关人士看来,这种情况反映的是油化集团目前最真实的现状。

  ○一个高科技项目的N次“流产”

  据朱师傅介绍,郑州油脂化学集团以前是郑州市政府面前的“大红人”,“最红火的时候,每年都是‘纳税大户’,但现在却成了政府的包袱”。

  “郑州油脂化学厂建成初期,隶属中国轻工业部,后来逐步下发到地方。其生产的洗涤产品在1963年的国家评比中被评为‘甲类奖’。效益好时,产品不仅占据了整个河南市场,而且远销北京、上海。而现在连郑州市场都没保住。”回忆起油化厂的历史,朱师傅十分感慨。

  据了解,郑州油脂化学集团分为两条主业,其一是洗涤产品,其二是油脂产品。洗涤产品从建厂开始,就是该企业的强项。当时中州肥皂等产品曾叫响了整个河南市场。1985年,考察市场之后,政府提出搞大豆蛋白生产。于是选中了郑州油脂化学厂,一条新大豆蛋白项目被搬了进来。

  “为了这个项目,在政府主导下,油化厂贷款近3亿元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可是由于没有相关技术人员以及个别设备的不配套,这条先进的生产线一直闲置着。加上当时油化厂流动资金不足,还不上银行的贷款,就无法继续贷款,这个项目因缺乏资金而没有搞起来。”朱师傅回忆说。

  后来,为了继续支撑该项目的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拉来了漯河的双汇,希望通过对双汇供应大豆蛋白打通生产链条,结果不甚理想,还是没有“救活”该项目。

  在此期间,“发展食品工业”成为政府的一项决策。于是,在政府的又一次主导下,油化厂拉来了美国杜邦公司。与以前不同,这次是以1亿多元的价格把生产线、厂房、土地全部卖给了杜邦。

  “本来贷款3亿元的项目,最后以1亿多元的超低价,连同厂房、土地、生产线全部卖了,企业从这时起开始走下坡路了。”朱师傅说。

  在采访中,有一部分人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质疑:“职工还是原来的职工,生产线还是以前的生产线,为什么卖给杜邦后,经营状况会那么红火?”

  ○巨额欠债折射出的普遍意义

  相关人士认为,此次“清欠风暴”主要刮向国有企业,而郑州油脂化学集团作为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其在政府主导下的发展和“老赖”的特质,在这次省高院公布的欠账大户中具有普遍意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认为:“油化集团的典型意义在于,政府过多地‘关照’,让国企似乎都把政府当成了自己的挡箭牌。”

  在这批被曝光的“老赖”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时代,它们曾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功臣”。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不适应改革的它们对政府越来越依赖。

  此外,一方面政府主导下的国企能轻松地从银行得到贷款;另一方面,国企本身对产权的归属感不明晰,企业对政府过度依赖,感觉不到市场生存的压力,形成了“欠是政府欠的,亏是亏银行的”思维。

  法院相关人士认为,政府多次参与到国企的发展过程中,也是这些企业“负债累累”的一个间接因素。

  专家也表示,政府多次参与到企业行为中,让企业没有自主决定权,也无法根据市场形势作出判断和决策,企业的市场行为变成了政府的行政行为。造成了最了解市场、掌握一手信息的国企没有决策权,而对市场不了解的政府却过多地用“有形之手”指挥企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