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使命将终结。它们的命运何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隋运生向《财经时报》表示,华融将转舵驶向金融控股公司,隋运生目前正在力推修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这与华融的转型又有何关联
本报记者 贺江兵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使命行将完结。2006年,这四家公司必须全部实现转型,怎样转?转向何方?金融业界一直议论纷纷。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隋运生近日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首次证实,华融的转型目标是成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且这一目标不会在短期内完成,过程或许要两到三年。
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这种转变还面临诸多障碍。比如,对于金融混业经营还有很多法律限制。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也还不明朗,缺乏转型的法律依据。
隋运生向《财经时报》透露,他已提议修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以为今后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奠定基础。
完成历史使命
和其他三家资产管理公司一样,华融之所以要转型,是因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它们最迟必须在今年年底全部实现转型。
1999年,国家为剥离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分别对应成立了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成立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专业化的资产处置服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快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当时的想法是,在处置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之后,四家公司将被关闭。此后,这一思路转变为在2006年底,四家公司分别进行转型。
根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05年12月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397.5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76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1.03%。其中,华融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433.8亿元,回收现金543.9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2.35%。
转向金融控股
时间飞逝,晃眼间,2006这一转型之年已到。
此前,有关资产管理公司将向投资银行方向发展的报道充斥报间,《财经时报》就此也曾向隋运生询问,“华融是否向投资银行转变?”隋运生对于这种说法予以了纠正。
隋运生向《财经时报》强调,华融的转型目标是成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且这一目标不会在短期内完成,过程或许要两到三年。但是期间,华融在相关业务的拓展方面,会利用投行的某些手段。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教授看来,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两种。他以为,华融最可能选择美国的混业经营模式。此外,从目前的条件看,华融最具转向金融控股转型的条件。目前,其资本金已增加到108.59亿元。
2004年8月起,华融开始全面参与“德隆系”风险处置工作。这让华融获得了从事证券业务的经验。
更早前,华融还与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分别合资设立第一联合、融盛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处置不良资产,目前,华融已与外资金融机构设立了多家合资公司。
但在易宪容看来,华融要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变,还有诸多障碍。比如,对于金融混业经营还有诸多法律限制。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还不明朗,也缺乏转型的法律依据。
提议修改《条例》
这些障碍自然也脱离不了像隋运生这样的专业人士的视线。
隋运生向《财经时报》透露,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他已向全国人大提议修改2000年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部分条款。
他希望修改后的《条例》能够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运作的经营范围,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商业化,经营合法化。其中包括,允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化融资、担保业务,商业化收购、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业务,证券、信托、融资租赁、企业业务资信评级等投资银行业务等。
在隋运生看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的方向应是按市场要求,改制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经营的公司,而不应该关闭。并且,财政部于2004年颁布的有关规定,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隋运生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完全具备商业化的运作条件,能够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回收资产,实现利润最大化。
《财经时报》获悉,隋运生提议对《条例》修改的重点是,应允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从当前的国有独资公司,变为由国家财政控股、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国外的知名投资银行参股的股份制现代金融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