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磁悬浮落定沪杭线 曲定调未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 12:11 《财经时报》

  德国媒体说,中国国务院批准了从上海到杭州的磁悬浮路段,虽然“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筑批文”,但是“已经可以开始跟零配件厂商谈判了”。这让几天以来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国抄袭德国技术”一说,看起来像个“迷魂阵”

  本报记者 辛秀

  德国的女总理默克尔上任三个月整,便派遣她的新外长——施泰因迈尔来到中国。2月22日,施氏踏上他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北京。

  这一天,德国媒体还在热炒“中国是否抄袭了德国的磁悬浮技术”;而中国国内媒体,则引述德国政府表态:“德国政府否定中国抄袭磁悬浮技术说法。”

  施外长来访低调,远没有同时来华的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闹出的动静大;关于磁悬浮技术之争,看起来也不过是一场中德部分媒体的口水战。

  但结果却有些出乎意料。

  23日,德国媒体突然闻风大转,之前沮丧、愤怒的腔调变得轻松而乐观。因为据说他们得到消息:磁悬浮在中国,突然重见光明了。

  “好消息”

  未被证实的这一消息是:“中国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上海磁悬浮的延长线”。这个“延长线”指的,就是自上海到杭州200多公里的路段。

  据说施泰因迈尔也是在和中国外长李肇星会面之后,才从西门子-蒂森克虏伯磁悬浮集团那里听到这一消息的。按照《德国之声》的报道,李外长给了施外长一个小小的惊喜,他没有直接把这个好消息透露出来,只在会晤后给了施一个暗示:希望磁悬浮“能走好”。

  德国媒体援引磁悬浮集团发言人的话说,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是从上海到杭州的路段。虽然“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筑批文”,但是“已经可以开始跟零配件厂商谈判了”。因为“上海浦东磁悬浮运转情况很好,至今已经运送了近600万乘客”,中国很满意。

  截止到本报发稿时,中国方面尚未对这一消息作出回应。来自发改委的消息说,这一方案已在国务院讨论完,不过尚未最后批文。《财经时报》23日致电该磁悬浮集团北京办事处时,办事处也空无一人。这个磁悬浮集团,是为西门子和蒂森克虏伯推销磁悬浮成立的合资公司。

  伴随着磁悬浮在中国命运的起伏,设在北京的这个办事处规格也在不断变化。2003年后,磁悬浮在中国的前途日益渺茫,这个办事处也在不断缩减,原来从西门子或者蒂森克虏伯派驻的经理人员相继“撤退”,剩下了“唯一负责的一个外国人”——据说,这个“办事处”现在的构成,也就仅仅剩了这一个人。

  如果前述消息最终被证实,那么这个办事处,或许还会再次热闹起来。

  口水战

  由磁悬浮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在德国素来可观。所以磁悬浮在中国“柳暗花明”的消息,在很多德国人看来,比他们的代表团在都灵冬奥会取得的金牌数字,更有含金量。

  这一天,正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冬奥会上,德国以9枚金牌,暂列奖牌榜首位。

  施泰因迈尔也不例外,就任德国外长后首次访华就取得如此成果,他也有资本引以为豪。作为前任总理施罗德的办公厅主任,默克尔给了他更重要的位子,他也给了新总理更大的面子。

  前总理施罗德曾被称作是“磁悬浮总经理”,他强烈的磁悬浮信念,落实在上海30公里的商用线上。但从那之后,直到他黯然下台,都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由于迄今唯一的商用线路在中国建造,所以即使在德国,“磁悬浮”的任何消息,也总是和“中国”相联系。德国媒体对来自中国磁悬浮的信息一贯关注,褒贬不一。到了2006年2月13日,突然又掀起了一轮“高潮”。

  这一天,从中国传来消息说,成飞集团制造的中国首列高速磁悬浮列车,“正式进入车厢主体加工阶段”。据说,这一列车“100%全数字化设计”、“时速高达500公里”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甚至已经有了一个听起来很响亮的名字:追风。

  另有消息说,这一技术的首架样机,预计将在2006年7月交付上海“试车”。

  于是,就在施外长访华前一个星期,德国媒体——引述上自官员、下至百姓的话——提出怀疑:是否中国人在“抄袭”德国人技术?典型的言论来自“嗅觉灵敏”的巴伐利亚州长施托伊贝尔,他说,这事“闻上去很有些技术盗窃的味道”。

  这是德国人自始至终就有的担忧。

  迷魂阵

  有媒体分析,这位州长施以“危言耸听”之词,就是希望德国能够尽快在其国内修筑磁悬浮列车线。他认为磁悬浮技术是德国的“鸡”,理所当然应该为德国“下蛋”,这是面子问题。

  “我们将在2007年建成德国的首条磁浮线路。”这位州长称,在慕尼黑修建从市中心通向机场的磁悬浮线路的计划,有望在2006年年底前落实。然后他决心用一年的时间,让这个计划从图纸变成35公里的磁悬浮列车线路。

  据说这一投资计划超过250亿欧元,投资之大,时间之短,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

  参与讨论此事的德国媒体,心情看起来也很复杂。德国的政府发言人出来澄清“施托伊贝尔看法不代表德国政府观点”、德国铁路专家则“肯定中国没有抄袭德国专利,必须承认是中国人自己的技术”,所有这些,也没有平息对中国磁悬浮技术的怀疑。

  但是到了23日,来自沪杭线的“好消息”却一下子抚平了他们的“创伤”,让他们破涕为笑。德国人的感受落差很大:按照《德国之声》的评论,“被普遍认为已经死亡的德国磁悬浮中国延续项目,忽然柳暗花明”。

  这说明,他们也明白,自己的“鸡”未必要只能给自己“下蛋”,在民族自豪感和现实的利益之间选择,大笔的订单当然更实惠。

  实际上,虽然在超过1300公里的京沪线(北京-上海)上,磁悬浮已经基本出局,但是在沪杭线或者其他城际交通中,磁悬浮一直是有力的竞争者。

  所以无论是敲锣打鼓还是举幡摇旗,无论红脸的还是白脸的,都可能不过是“迷魂阵”,真实目的很明确:尽可能多地拿下订单,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