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海油加快上岸脚步 登陆上海打造成品油零售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07:38 东方早报

  

中海油加快上岸脚步登陆上海打造成品油零售网

  中海油已不满足于单一的海上勘探开采,并购上海民营油企正是其开拓下游业务的步骤之一(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早报记者 陈其珏 实习生 蒋叶

  在今年年底成品油批发市场门户大开之前,一向在海洋上采油的中海油加快了“上岸”脚步。中海油昨天证实,该公司已和上海最大的民营石油集团———上海星城石油公司签署协议,以“油源换股权”方式,获后者50%以上的股权,从而间接获得后者的20座加油站。

  “这一事件凸显了国内民营油企在政策门槛和环境制约双重压力下的无奈,同时也显示了国内石油巨头争夺成品油批发主动权的竞争之激烈。”一位石油界资深人士说。

  中海油低调“进入”市区

  对各大石油巨头来说,上海星城无疑是仅有的几块香饽饽之一。在上海,它是唯一拥有20座加油站的民营油企。而这个规模,即便在国内的民营石油圈内也是屈指可数。

  据媒体报道,此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BP以及壳牌等国内外石油巨头全部参与了对上海星城的股权竞购,且争夺异常激烈。但最终中海油成为赢家,并于2月1日和上海星城正式签约。借此,中海油获得上海星城位于上海市区和郊区的20座加油站及其26家公司,此外还有一座1.66万立方米的油库。

  但中海油对内媒体联络人昨向早报记者称,协议其实早在去年底就签订了。他同时表示,这次并购规模不大,且对中海油来说并非是战略性的决策,因此总公司选择低调处理,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至于具体的并购金额,他表示不得而知。

  尽管中海油方面对此十分低调,但通过此次并购,其在上海的油品零售终端版图瞬间拓展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此前,中海油在上海只有5家加油站,且大多在偏远地区。更重要的是,这次收购,使得中海油距离年底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后批发资质的获得门槛不再遥远。根据有关规定,批发企业首先要达到30座加油站以及一个4000立方米成品油油库等相关要求。而中海油此次并购完成后,仅在上海一地就有25家加油站,加上其在外地的拓展,达到30家加油站的指标当非难事。

  中海油的下游野心

  种种迹象显示,中海油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海上勘探开采业务模式,并购上海民营油企正是其染指下游业务的步骤之一。

  去年下半年,中海油独资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石化下游项目———年加工能力为1200万吨的惠州炼油项目,在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工业区奠基。由此,中海油全面切入炼油体系。

  与此同时,中海油还对上海几家已成立多年的加油站进行重新修缮,换上了蓝、白、红三色为基调的统一LOGO,显示了其欲在本地石油零售市场分一杯羹的企图。

  目前,中海油已在全国部分城市悄悄拉起了一张成品油零售网,并已开始兴建自己的炼油体系,打通产业链。

  中海油东海公司网站则显示,中海油在上海地区至少拥有5家加油站和一个配送中心,分布在上海的几大区,分别是上海海洋石油中虹加油站、上海广德路加油站有限公司、上海海由加油加气有限公司、上海宝山月浦加油站以及上海嘉定东门加油站。

  尽管如此,中海油的成品油零售网络和另外两巨头相比还相去甚远。据了解,中石化与中石油在上海总计拥有超过1000家加油站。

  无奈的民营油企

  和踌躇满志的国有油企相比,国内的民营油企似乎仍无法走出困境。

  据了解,上海星城这次之所以选择“油源换股权”实出无奈。此前,上海星城的油源一直由中石化提供,但从2005年开始,中石化的供油从每月1.4万吨逐渐减少,最终2005年7月不再供给任何油源。这也是上海星城此次放弃BP、壳牌等在国内没有油源的外资企业的原因。

  而在去年以来的多次油荒经历中,最先被“关”的也多是民营油企。由于油品批发权掌握在两大巨头手中,民营加油站一旦遭遇油源紧张,往往首当其冲被停止供油。

  至于高不可攀的批发资质更让民营油企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去年5月,中央颁布了《成品油批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该文件4.4条指出,作为批发企业,需要具备“在中国境内从事两年以上成品油零售经营业务,并拥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

  根据这一指标,广东省没有一家私人企业达到30座加油站的规模,而像上海星城这样的民营“大佬”也不过只有20家加油站。

  与此同时,两大巨头却加紧收编民营加油站,希望在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之前抢占制高点。

  上海一民营加油站老板向早报记者透露,目前两巨头都在游说本市数量不多的几家民营加油站,欲求收编,且出价常常是原始价格的三四倍。

  “但即便这样,他们还是有利可图。因为一旦外资进入,我们这些加油站的价格又可能直线攀升。据我所知,一些外资巨头已经表达了这样的意向,将在获准进入后不惜成本地收购。”该人士最后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