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亟待“对症下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9:17 经济参考报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亟待“对症下药”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的690多家服装企业构成了完整的服装产业链条。本报记者刘广铭摄

  28年前,广东省珠海香洲毛纺厂签订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从而揭开了我国波澜壮
阔的加工贸易大发展的序幕;28年后,开展加工贸易的区域早已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西部内陆地区,进出口额超过6000亿美元。

  国际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低端产业加速对外转移,使国际产业链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向拥有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具备一定基础的制造业等有利条件的中国源源不断地延伸。

  来自

商务部的经济学专家宋志勇认为,经济全球化凸显我国市场潜在的优势,加工贸易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我国必须选准最佳路径,“对症下药”地加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发展现状呈现四大特点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198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总额仅为16.7亿美元,到2004年增加到5497.29亿美元,增长了328.18倍;2005年1—11月份,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205.6亿美元,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增长26%。我国加工贸易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发展迅速。1996年外资企业占我国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64.5%,贸易额为945.7亿美元,到2004年上升为81.86%,贸易额上升为4500.17亿美元,九年间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贸易额增长了2.4倍;同期,国有企业绝对额保持增长,但所占比重比1996年下降了13.3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1996年,民营企业加工贸易额为20.8亿美元,所占比重仅为1.4%,到2004年达到284.54亿美元,九年间提高了12.68倍,所占比重上升5.18%,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

  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过渡。1991年以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主要以发展“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2年以后,随着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增加,加工贸易的产业特点发生变化,技术档次和分工档次逐步得到提高,加工贸易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达45.09%。

  加工贸易产业加工环节增多,产业链延长。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原材料质量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不断增多。1993年我国进料加工方式和来料加工方式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值分别为41.6亿美元和25.1亿美元,2004年已分别提高到776.89亿美元和126.21亿美元。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表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正在不断升级。80年代中后期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只有15%左右,90年代后期的增值率已达到50%左右。

  加工贸易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正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内销的限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进一步加深,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瓶颈”不容忽视

  专家分析认为,虽然目前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便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装配环节,研发和营销两端均处于弱势。在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主体的情况下,我国加工贸易中的技术水平较低,所获得的利润也不多。在参加世界经济的分工中,我国仍属于较低水平,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大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偏低,且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产业。1996年至2004年,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从35.5%下降为18.14%,下降幅度较大,且内资企业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产业,其特点是配套比例低,产品附加值低,参与加工环节少。而外资企业多从事的是高端产品生产,且配套比例高,基本上加工的重要环节均为外资企业所占据。

  劳动力等商务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东部地区,这种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了当地制造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与此同时,东部地区所需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些劳动力多数不具备加工贸易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技能,从而产生结构性需求矛盾,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障碍。

  内资企业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技术工人素质、企业管理水平等多方面。专家认为,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严重影响了内资配套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约了内资企业配套产品供应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

  政策环境制约因素不可忽视。为了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配套能力的提高,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条,促进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内产品,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深加工结转、

出口退税等。然而,这些政策措施在实施中已经出现了无法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状况。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来自周边国家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使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正在加紧利用加工贸易引发的资本、技术、管理、

知识产权和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转移现象,积极寻求新的比较优势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道路。因此,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已无法保证我国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发展。

  转型升级五大对策

  宋志勇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在保持总体政策稳定的前提下,继续稳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和解决目前面临的制约因素。

  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支持的政策措施,针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国际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指导目录,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逐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定优惠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的产品国产化率。积极研究解决不适应鼓励加工贸易的产品国产化率的政策措施,尽快解决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和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税问题,对采用国产化料件替代进口料件的加工贸易可予以减免部分税收,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

  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撑优势,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的转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经济带已经初具规模,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稳步推进,已经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良好发展格局:珠三角和长三角努力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京津唐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中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资源产品、农产品和优势工业品。制定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协调和引导,鼓励竞争,促进合作,推动加工贸易的健康稳步发展。

  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加工贸易的高端环节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政府和企业要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机制,努力营造一支能够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技工队伍。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育部门加大力度,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