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2006年中国产业报告出炉 新浪财经对话朱冰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21:04 新浪财经

    《中国产经新闻》新浪财经联合策划:2006中国产业报告

  2006年,中国产业发展的新拐点。这一年预示着“十一五”新的一页正在展开,调整和转型将要伴随始终。毫无疑问,作为“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正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年,而且在2006年开局调整的引导下,“十一五”期间的中国产业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2006年的中国产业走向将会是一个什么模样?《中国产经新闻》报社在岁末年初之际,隆重推出特别专题策划--《2006中国产业报告》,和中国产业界的朋友们共同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预测和前瞻新的一年中国各产业的发展趋势。

  今天,新浪财经就2006年产业报告对话《中国产经新闻》副总编辑朱冰尧先生。

  新浪财经:欢迎朱先生到到新浪财经作客。请问朱先生,《中国产经新闻》报社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推出《2006中国产业报告》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朱冰尧:如果说“十五”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五年,那么“十一五”将是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五年。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在“十五”期间飞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超前支出、环境破坏严重等昂贵的代价,同时暴露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不平稳矛盾比较突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十一五”开局之年的重点工作,也是追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实质性”举措。产业变革将是2006年中国经济工作的压轴大戏。

  作为国内产经领域惟一一家中央级报纸,《中国产经新闻》报社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中国2006年产业走势作出分析和展望。

  《2006中国产业报告》分五大版块共20个版,对2006年的产业态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述,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报纸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力求采用全景的视角、专业的分析和权威的预测,向读者展示2006年中国的产业发展趋势。

  新浪财经:《2006中国产业报告》作为一个大型的专题策划,除要闻版外涵盖了产经领域主要的15个产业,制作规模宏大,内容涉及广泛。朱先生,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对2006年的产业态势给我们做一个概括的介绍。

  朱冰尧:《2006中国产业报告》的封面导读上已经进行了概括介绍。如果一定要我来介绍的话,我倒愿意提一提2006年中国产业发展的主题词,那就是“创新”和“节能”,这是“十一五”开局年的产业主旋律 。

  在2005年12月7日,中国政府官方公布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另一个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配套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这两个文件揭开了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一页,也显示出从2006年开始中国产业经济进入了调整和转型年。

  让“十一五”期间的中国产业发生良性质变的因素,来源于国家下定决心要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国家这一决心在12月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得到了清晰的彰显。从这次会议中传递的政策信息可以看到:2006年起,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重心是调整结构,而调整产业结构的核心手段和直接目的是创新与节能。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一直高唱的主旋律,但效果并不理想。在“调整结构”的口号下,出现了国外品牌商品越来越多,资源消耗越来越大,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的局面。这些实际上都是没有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到实处的表现。

  由此而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在这几年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了。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一直以接近于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着,但经济质量和效益却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特别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差、单位能耗大,中国经济开始渐渐显现出畸形发展的状况。

  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偏低。从单位产品能耗与通用耗能设备的能源效率看,我国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就更加突出。其次是产业结构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比重越来越小。

  由此可见,我们这些年费尽心机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付出了极大的能耗成本和承担了极大的技术安全风险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并重视节能增效。

  在这次公布的《暂行规定》和《指导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少的产业项目,就会得到国家的鼓励与支持;凡是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项目,都将在调整中被逐步淘汰。这些明确指向具体产业项目的《指导目录》,已经让“创新与节能”的理念俨然走向产业发展的前台。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也是决定中国产业经济走向的关键年。从2006年开始,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结构调整,中国的产业经济能否持续、协调地发展,就要看我们能否把“创新与节能”的产业主旋律真正唱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和节能优先并不完全能够自动落实,因此如果不切实采取全面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调整战略就难以实现。  

  好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政策走向,我们可以由此在科学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创新与节能发展规划体系,明确实现自主创新和降低能耗的目标和路径,从而真正落实协调、可持续的产业经济发展观。

  新浪财经:《2006中国产业报告》把2006年称为“中国产业实质变革年”,朱先生,你觉得2006年中国产业将发生怎样的变革?

  朱冰尧:一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变革。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势头,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从2006年开始到今后较长的时间里,中国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

  二是产业变革重在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一些主要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目前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低价格,主要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微薄收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呈上涨趋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带动转变。自主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这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科技领域的重点任务,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三是未来产业调整趋势。

  日前,国家正式公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两个政策性文件。国家出台产业政策,以政府的“有形之手”科学地干预市场,目的在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两个文件的出台,将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具体化,将会进一步指导2006年的产业发展与运行。

  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将是200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近两年,针对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控制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产能过剩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在继续上新项目;有些行业尽管目前产需基本平衡,但潜在的产能过剩不容忽视。

  从目前趋势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抓紧解决,任其发展下去,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明显加剧,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就会进一步扩大。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据发改委相关部门透露,从2006年开始,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引导,积极推动。

  新浪财经:从《2006中国产业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产经新闻》的报纸定位和新闻理念,朱先生可不可以谈一谈《中国产经新闻》在2006年的发展目标?

  朱冰尧:可以。

  《中国产经新闻》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一家综合性经济类报纸,前身为《中国资产新闻报》。

  报纸总体风格是一张进入市场的综合性经济类报纸:权威,大气,深度,活跃。主张以前瞻的眼光关注世界,力求通过专业的视角、敏锐的洞察力,超强的信息量和权威准确的分析,全景式地呈现一个经济处在上升时期的中国翔实而完整的产业状态。它对当下的正在改变的中国和世界的产经业态深具远见;它是21世纪中国经济领域领袖及财富精英人物的代言人,代表着他们的追求高度、立场和态度,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产经新闻》坚持主打产经、兼顾财经、服务青年的办报方向。读者群以产经、财经人士为主的社会主流群体。他们包括企业家、经济学者、政府官员以及正在或即将从事经济工作的创业人士。在新闻构成元素方面,围绕现代人群的财富需求,突出业界精英人士的经营思想、创业精神、财富观念及先进的消费、娱乐和生活方式等,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文风轻松有趣,易读易懂。追求经济报道简单化,新闻采编快速化,理论宣传通俗化。

  《中国产经新闻》今后每年将推出年度中国产业报告,每年将举办年度中国产业发展论坛,与政府决策部门、学术研究部门和产经领域的企业一起,共同研究年度产业发展趋势,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症结,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发现和捕捉市场商机。

   2006年,中国产业发展的新拐点。2006年,同样是《中国产经新闻》发展的新拐点。这一年的8月28日,是我们的10岁生日。

  2006年中国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趋势同样感染了《中国产经新闻》,我们会在新的一年中奉献出最具权威、最具理性的产业分析文章,与中国的产业经济共同成长。祝愿2006中国产业好运!祝愿2006《中国产经新闻》读者好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