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的重庆市南岸区一角 本报记者 周衡义 摄
奴隶变成了将军,王妃获得了爱情,将军变成了情圣——起落有更替,变局通新局。2005岁末上演的大片《无极》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2006年楼市的走势:充满变数
,但也有迹可寻。举其要者,影响2006年楼市走势的因素有六:
一是楼市调控与启动内需的关系如何调处
启动内需已被列为2006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中国独特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尽管延续2005年的调控主旨,前期出台的政策仍会被执行、消化,但2006年的楼市政策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政策重心由抑制投机、平抑价格转到鼓励消费——鼓励自主性消费、普通商品房消费。换言之,2006年的楼市仍会在调控的既定轨道中滑行,但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位人士分析说,2006年可能出现新的需求不足,所以“房地产仍然是一个关键的产业”。在他看来,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水平越来越高,“国家也是一直在看,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过热的话,可能就加重一点(调控)砝码;如果经济有点下滑、有点过冷的话,就再扩大一下(投资)。”
可以肯定,内需成了缠绕2006年楼市的一个结:经济运行亟待启动内需——启动内需需要活跃楼市——活跃楼市反映政策松紧——政策松紧影响经济运行。显然,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选择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如何调处,将成为影响2006年楼市走势的最大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十一五”规划重提刺激内需,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全面支持”房地产业消费,而是有选择的,是鼓励老百姓适度地购买符合自身经济实力的房产,重点在中低档自住类商品房。
二是不同部门间的政策取向在多大程度上协调一律
房地产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个社会问题,政策对这个产业和市场来说至关重要。而政策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往往又是多部门商妥、平衡的结果。在对待房地产问题上,不同部门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出发,意见相左屡见不鲜。譬如央行的研究报告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建设部则表态暂不取消;发改委赞同公布房价成本,建设部认为现在还很难做到;不久前,国土资源部的官员说,2006年的调控政策不会改变,而另外一些部门(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则说,情况正在改变。
不同部门站在各自的立场,主张有异本无可厚非,但局部的道理不等于全局的正确。由于各自作用方向的不同,最终“合力”的大小、方向往往会改变。2006年,影响楼市的政策性因素在实际运行中会起到多大作用,与相关部门协调度的高低直接关联。
三是经济景气周期影响下的供求关系如何变化
楼市走势直接决定于供求。从供应的角度看,其一,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先行条件——土地开发的面积增幅持续回落,大量闲置土地没有转化为市场有效供应。2005年1至10月,全国土地开发面积132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土地购置面积和开发面积的差额由1998年的2379.2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2609.8万平方米。这说明开发商手中掌握大量已出让土地,待转化为有效供应。开发面积增幅的急剧下降,将使房地产新开发项目受到约束。
其二,由于前几年大量的新开工项目进入竣工期,商品房供给增速逐月提升,2005年前三季度,竣工面积分别增长13.1%、16.3%和19.7%,前10个月商品房竣工面积达2025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6%,增幅比上年同期高9.8个百分点。这使2004年调控以来竣工率低迷的状态根本改变。2006年,这一供给状况还将持续。
其三,结构性问题仍很突出。2005年前10个月,经济适用房投资不增反降11.1%,供给比例由上年同期的5%下降到3.6%,房地产供给结构失衡的程度在加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2006年,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成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点。
从需求的角度看,过热的购房需求得到初步抑制。据人民银行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869亿元,同比少增1152亿元。2006年,政府鼓励普通商品房消费需求和自住型消费需求,并创造相对宽松的消费环境。
此外,楼市需求还与经济景气周期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把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景气的晴雨表,经济景气的时候,人们往往把购房的需求提前;经济不景气,则相反。持有资产传达了很重要的经济学信息,当预期经济膨胀的时候,人们力图把货币资产转化为实物。当人们预期经济紧缩的时候,则相反。因此,2006年我国经济的景气度以及对于经济景气度的预期都将影响楼市。
四是金融、税收政策是否变动,如何指引
诸如利率、税收、人民币汇率、股市等等金融产品运营的好坏以及税收政策的变化,都会对房地产业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政府是否鼓励购房消费,金融政策是最明显的表现。2005年12月27日,央行对现行房贷利率政策作出微调:凡在2005年3月17日前办理个人住房贷款的购房者,将按新贷款利率还款;同时央行明确,对于高档住宅、别墅和非第一套住宅的购买者,将执行6.12%的利率,并将首付款比例提高到40%。显然,央行的着眼点在于中低档自住类商品房的“内需刺激”,此前出现银行信贷对房地产行业需求“全面支持”的局面再现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税收政策,譬如物业税试点会否推广、以何种方式、什么样的税率开征,以及人民币汇率和股市的变动情况,都将通过影响资本获利进而作用于楼市。
五是房地产过于依赖银行融资的格局将有多大程度改变
2005年央行发布的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提到,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的资金占其资产的比例在70%以上。开发贷款资金和销售贷款资金都从银行进入开发企业,目前房地产业除了银行信贷之外很少有其它融资渠道。这种单一融资格局的弊端在银行紧缩银根的2005年暴露无遗,资金链绷紧成了眼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当大量房源积压在手、不能实现资金回笼,在外无后续资金、内有还贷压力的情况下,开发商便不得不降价卖房回笼资金。道理很简单,融资渠道单一放大了银行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新经济周期性:当经济处在热周期时,银行贷款也热;当经济周期降温时,银行贷款随之趋冷。一句话,银行雪中送碳的少、锦上添花的多,开发商总不能勒紧裤带过日子。正是在此背景下,2005年房地产信托基金重浮水面,但其规模等方面的限制还很多。2006年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的拓宽程度,无疑将影响市场卖方的行为。
六是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方式能有多少实质性改变
土地的出让方式直接影响地价,而地价影响房价成本的构成。在年前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土地博览会论坛上,国土资源部的官员束克欣表示,开发商在城市拿地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且成本将提高。2006年国土资源部门将采取一些新举措:在土地出让制度改革方面,继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的覆盖面,强化土地的市场配置。在土地出让的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上,“要出台相关办法,继续对程序性的要求做出细化规定”,譬如拍卖应该要做到什么程度,挂牌要做哪些程序,签订出让合同应该有哪些条款等,以及要求将出让土地的后期开发进度写进合同等,“这个工作目前正在做。”
可以预见,随着土地监控实效性的进一步增强,在房产开发的初始环节——土地的获取方面,城市或将不再是开发商们的“乐园”。而这一趋势必将影响2006年楼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