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价格主动权将加大 没有国家储备成短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09:32 《财经时报》 | |||||||||
作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中国,有望对价格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只不过这需要中国国内首先达到市场化的程度 □ 见习记者 张广明 700万桶,这是国际能源机构最新预测的2006年中国每天石油需求,其中约一半依赖进
2005年的最后几天,中国迎来了控制着世界石油总量40%的科威特石油大臣兼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席法赫德,作为45年首位访华的欧佩克主席,其意图是利用中国的需求为欧佩克带来长期稳定的油价,向中国推销石油,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手段。 但从侧面也能解读出另外的信息,当今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正日趋市场化,稳定的市场需求同样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中国,有望对价格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只不过这需要中国国内首先达到市场化的程度。 欧佩克的意图 法赫德其此行的最主要任务,是与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等相关人士举行一系列的会谈,会谈内容涉及到作为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能源对话机制,扩大业已存在的双边投资和贸易关系。 还有并未证实的消息称,法赫德访华期间,中科双方将就共同兴建一座处理能力为30万桶/日(折约1500万吨/年)大型炼油厂达成共识,主要用于加工来自科威特的原油,总投资金额近40亿美元。目前,受制炼油技术,中国能够炼制以阿曼原油为代表的高硫原油的炼厂很少。 除了这些之外,法赫德还向中国抛出了另外的诱惑:如果科威特国民议会批准外国公司涉足其国内上游项目,科威特将“欢迎”中国企业参加。 这位石油界的重量级人士还说,欧佩克也正在寻找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以及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以稳定石油市场供应。 就在随后的几日,这一意图被证实。欧佩克网站消息,2005年12月26日,它和欧佩克之外的最大产油国俄罗斯正式建立了能源对话机制,主要内容是:双方每年都应举行部长级的会议,就一些焦点问题、技术交流等进行专题研讨,共享所有影响石油市场预测性的信息;保证石油市场的持续发展。其中俄罗斯还特别声明,将把能源安全作为其下一个G8会议中工业领域的战略议题。 需求主导石油市场价格 2005年的8月29日,纽约期货交易所创记录的每桶70.80美元的原油期货价格,注定要被写入世界石油历史。而纵观全年的原油期货走势,从年初的40多美元一路上扬,8月份开始冲破60美元,此后一直维持在这个价位左右。 在油价一路看涨的现实下,更多的人士也开始探究影响这轮油价走高的因素。主要形成了两种论点,一种认为,油价上涨是由基本面和偶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观点认为,此轮油价上涨是美国有意控制的结果,其意在通过油价拖垮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赵宏图告诉记者,现在的石油价格走势尽管有投机基金炒作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尤其是美国、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导致对石油需求增长,投机基金的炒作是基于上述前提的。 他认为,如果刨除石油需求结构性矛盾不谈,总体上供给还是大于需求的,石油供应不存在中断的危险。问题在于自1985年石油价格跌破10美元后,作为主要产油国的欧佩克削减了对原油勘探的投资,导致剩余产能缩减。据他介绍,欧佩克的最高剩余产能曾达到500万桶每天,目前这个数字大概不足200万桶。 发改委的一份能源报告也认为,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全球经济增长、美元贬值、中东恐怖活动和产油国政局动荡。2005年油价飙升的主要因素是受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下降和炼油行业高开工率等因素的影响。 该报告同时认为,国际油价这一轮中的持续上涨并且不断创新高,是在一系列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从2005年实际情况看,国际原油市场并没有出现供求失衡。 中国价格主动权将会加大 国际石油市场围绕价格主导权的争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欧佩克未成立前,石油价格主要控制在西方的跨国石油公司手中,也就是原来俗称的“七姐妹”。第二个阶段是欧佩克成立后,逐渐获得了影响油价的主动权。不过在非欧佩克成员国所占原油份额的增长、欧佩克内部围绕生产配额分配的争端、期货市场的完善等若干因素共同作用下,欧佩克地位逐渐下滑。 赵宏图认为,现阶段的石油价格主要是受需求影响,石油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正越来越大。 此次欧佩克访华,可能正是在证明供需仍然是油价的基本决定因素。不过,在赵宏图看来,如果中国想通过依靠自己巨大的需求在市场化的价格机制下增加对价格的影响,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石油储备、贸易手段、企业经营等方面。 他认为,作为在国际化市场条件下生存必备的商业储备,在中国目前并没有被重视。另一方面,按照国际的通行做法,商业储备是建立国家战略储备的前提。 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引起了国际石油组织(国际能源署、国际能源宪章)、产油国合作的兴趣。但由于中国本身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操作手段缺乏也阻止了中国与这些国际组织近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就国际能源署而言,中国之所以没能成为其成员国,很大的方面在于中国没有国家石油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