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公司急觅救命稻草 谋国资经营试点资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3:29 《财经时报》 | |||||||||
为能使自己有继续活着的理由,中国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各自寻觅出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他们共同的选择,此外,若能意外获取国有资产的经营权,显然更具诱惑力 □ 本报见习记者 袁京力 一种有别于此前发行过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将向投资者招手。
知情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正在设计一个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已完成法律尽职调查。 据了解,东方此次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不同于2003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华融)私募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而更像是华融证券化产品和刚推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混合物,并将以公募方式在国内资本市场发行。 不过,目前这一产品的交易框架还未最终敲定。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英文简称AMC)不约而同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业务开拓重点,被业界指主要是为求得生存之空间。 《财经时报》注意到,就在AMC为活下去苦寻理由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一席讲话,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 李荣融12月22日指出,中央企业布局调整规划已制订好,具体将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操作。 抢食资产证券化 《财经时报》了解到,东方本次资产证券化的金额为80亿元,涉及700个不良资产包,其财务顾问为银河证券。 “在没有得到授权前,我不方便接受采访。”负责此项目的东方投行部一位经理没有否认《财经时报》的求证。 其实,东方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之路早已露出端倪。 2005年4月18日,在一次500亿不良资产推介会上,东方与银河证券、德意志银行签署了资产证券化意向书。前者担纲财务顾问,后者成为战略投资者。 但东方并非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吃螃蟹”者。此前,华融已捷足先登。早在2001年,在韩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帮助下,华融开始酝酿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 2003年6月,华融推出132.5亿元的资产包,并选择中信信托作为受托人设立了期限为3年的财产信托。该信托产品以私募形式向投资者出售。 在此方案中,信托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建立信托关系,而后发行信托受益凭证,并以不良资产的收益作为给投资者还款付息的保证。 2004年10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不良资产证券化合作协议。本来预计3至5个月完成设计的项目,至今未见新进展。 有消息称,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探讨推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并已将方案报至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不过,一直未获批准。 大限将至 业内共同的看法是,AMC不约而同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是为解决生存困境。 2005年12月,财政部曾专门召开四大AMC债转股的联席会。是次会议,财政部再次重申对于AMC的态度——AMC需自行寻找转型后的定位和方向,对于在政策性资产处置完毕后的AMC,在财政部给予的过渡期后尚未觅得出路者,将被关闭或兼并。 早在AMC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就敲定2006年将是AMC处理政策性资产的最后期限。 AMC要想“活”下去,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而不良资产证券化被看作是一粒棋子。 自1999年成立以来,AMC主要通过债转股、资产拍卖、法律追诉、资产重组等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银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AMC累计处置不良资产共计7366.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550.3亿元。 但AMC仍因处置速度缓慢和不透明引发社会的质疑。财政部的表态,无疑将AMC逼至转型的悬崖边。 有消息称,银监会将会选定一家AMC作为试点进行改制,获得试点的企业可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 这其中难度必然不小。AMC的业务模式能否得到外资认同将至关重要。毕竟,不良资产处置将因四大行股改的完成,逐渐萎缩。 国有资产经营权 打造大投行一直是AMC的心愿。不良资产证券化也确有可能为AMC带来额外的好处。 通过先行的资产证券化探索,AMC可在将来成立证券化公司,更广泛地开展证券化业务。不过,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改善流动性,若是为了拓展投行业务,这步棋将不能“对症下药”。 谋求国有资产经营试点资格或许会是AMC 的新选择。 AMC在国有资产经营上有着天然优势,它们在数年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早已获得丰富的股权经营经验。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12月上旬在昆明召开的“国有资产立法讨论会”上,国资委首次邀请东方、华融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诚通集团列席会议,后两者现在均已获得国有资产经营试点资格。 若真如李荣融所说,今后的国有资产经营将交由一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负责,这无疑会给AMC一个新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