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油价炒热可燃冰研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 20:55 《财经时报》

  石油替代品“可燃冰”的出现可能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改写;中国南海海域“可燃冰”调查已获重大进展,有望在2020年进行商业开采

  □ 本报记者 郭威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

  在全球石油储量仅够再用50年的今天,一种可以取代石油的天然能源——“可燃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早些时候,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宣布,中国南海海域“可燃冰”调查获得重大进展,将于明年实施钻探工作以获得实物样品,并有望在2020年进行商业开采。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在南海北部陆坡、南沙海槽和东海陆坡等3处发现“可燃冰”,科学家们称,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多年冻土区也可能蕴藏着大量的“可燃冰”。 中国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能源总量相当于中国陆地石油

天然气资源的一半。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探明“可燃冰”所含有的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以上,可满足人类未来1000年的能源需求。

  能源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目前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石油,已经成为21世纪国家之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竞争格局。而“可燃冰”的出现,将很可能取代石油并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改写。

  中国晚了30年

  虽然“可燃冰”能源价值巨大,但它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不当开采很可能引起甲烷大量释放,造成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也可能引起

海啸、大陆斜坡的滑坡等地质灾害。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可即便如此,在可预见的能源短缺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俄等国及欧盟均相继投入巨资进行“可燃冰”调查研究,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将“可燃冰”列入国家研究开发计划。据统计,目前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于这项研究。

  中国从1999年起才开始对“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晚了30年。

  从2003年开始,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根据中国石油大学罗东昆教授提供给《财经时报》的数据,“2005年中国进口原油超过1.17亿吨,再加上成品油,进口已达到1.4亿吨以上,进口依存度高达45%”。

  越来越突出的能源紧张局面,逼迫中国不得不加快对“可燃冰”的开发研究。从去年开始,中国与德国科学家小组开展合作,对南海“可燃冰”进行联合调查。

  加剧权益争夺

  根据“可燃冰”存在的环境条件,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和海底大陆架斜坡,而海洋中的蕴含量又远远高于陆地。

  世界上关于海洋的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原本被视为国际海域的北冰洋,其冰雪虽然有可能在55年后才消失殆尽,但北极富饶的矿产资源还是引起了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相继提出领土要求。

  中国有8个海上邻国,在双边的海洋权益划分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可燃冰”的发现更会加剧权益的争夺。

  尽管日本在静冈县御前崎近海就已经发现了7.4万亿立方米的“可燃冰”,足够日本消耗14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也早在2001年就制定了为期15年的“可燃冰”开发计划,并于2004年正式在日本近海10多处开始试验性开采,目标是2016年在日本近海进行商业开采。但日本媒体还是对中德联合在南海领域勘探“可燃冰”充满了“戒心”,认为“特别值得注意”。

  而美国公司则一贯地积极参加南海周边国家在争议海域开采能源的项目。

  不过,在争夺资源的同时,“可燃冰”也给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机会。早在2003年中国和印度签署的《两国海洋科技谅解备忘录》中,就已经提到对“可燃冰”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合作。

  放眼世界,一些由石油安全主导的双边、多边关系也将因石油的淡出而改写。正如中国工程院士金庆焕所说,后备能源关乎国家经济安全,而作为人类最理想的替代能源之一,“可燃冰”将改变世界地缘政治。

  世界能源结构将改变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石油具有的特殊战略价值,世界石油中心一直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

  目前,北美、亚太和西欧这三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区,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但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2%。而

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消费量不到10%,储量却占世界石油探明总量的2/3以上。

  世界石油的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构成的严重错位和失衡,使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也使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直面临着压力。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一名科学家认为,“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将可能改变世界能源结构,并将对中东石油的重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据科学家们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目前世界上已经有7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可燃冰”。

  如果开采技术飞速发展,“可燃冰”的供应来源将比石油更为多元化,最终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石油贸易,从而减轻欧美对中东石油的直接依赖,降低能源供应的地缘政治风险。欧佩克也许将失去当今这样主导市场的能力。

  国际石油资本也将会把大量投资从中东转向“可燃冰”的开采地。

  就像有人曾预言的那样,“‘可燃冰’将可能使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实现能源自给,这一事件强烈影响着国际事务及对外政策……现存的世界能源贸易将彻底改变”。

  名词解释

  “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甲烷含量达80%—99.9%,点火即可燃烧,又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和天然气都要小得多,可作为传统石化原料如石油等的替代品。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