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煤变油2007年就能用上(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11:18 华商网-华商晨报

  

  3吨煤生产1吨油 成本相当于国际油价一半 预计2010年至少达到年产千万吨以上

  作为煤炭高科技加工技术,提高煤炭附加值的煤炭液化技术已经在我国研制成功,这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可以把煤炭转化成汽油、柴油等化工产品,一桶的成本只有30多美元,相当于目前国际石油价格的一半。

  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卓说,神华煤制油示范工程第一期工程现在已经完成了工程量的30%左右,也完成了27亿元左右的投资,这个示范工程规模是年产108万吨成品油,也就是每天2500桶,工程将在2007年建成投产。

  据了解,神华集团除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示范项目之外,他们还将在陕西、宁夏再建两个更大规模的煤变油项目基地,预计到2010年,我国用煤炭生产的石油至少将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

  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卓还说,因为这几个工程都建设在矿区或坑口,所以煤的价格相当便宜,按照100~150块钱一吨煤,3吨煤生产1吨

成品油,那么它的增值幅度大致是10倍。不仅如此,而且还解决了制约能源发展的运输瓶颈。据央视

  新闻链接>>>

  “煤变油”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

  煤炭的液化,就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

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煤的液化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直接液化就是煤在高温高压下加氢裂解,转变成油料产品;间接液化就是先对原料煤进行气化,净化后,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原料气,然后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有关油品或化工产品。新华

  -煤变油·意义

  “煤液化”是个能源战略技术   

  该不该用煤制油,截至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煤制油”项目对中国的能源问题是否具有战略意义?

  对此,一些企业家和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的几位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目前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储备是1.02万亿吨,如果加上没探明的煤炭资源,预测中国的煤炭资源储备约在4.5万亿吨左右。这个数字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很有信心,他说:“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我们国家的煤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

  第二,保守地估算,按4吨煤产1吨油的比例,再按目前计划兴建的项目工程乐观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产出3500万吨油,会消耗1.4亿吨煤,约占届时煤炭年消耗量的5%~7%。现在我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很大,这1.4亿吨靠节能就可以省出来。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约超过1亿吨,靠“煤制油”可填补这个缺口的30%。

  第三,用煤生产出的油制品都是清洁燃料,含硫量和含氮量都是目前油制品的千分之几,质量要远远优于现在的油制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煤制油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正如同中共中央前总书记江泽民1996年所说的,‘煤液化是个能源战略技术’。”专家总结说。据《新财经》

  -煤变油·辽宁

  扩大就业改善资源消耗结构  

  煤炭变为石油的技术已不再是梦想了,辽宁作为能源大省,也因这项煤炭高科技加工技术而生发出许多构想。

  “煤变油给辽宁能源领域带来的影响将是煤炭企业就业人员就业空间的扩大、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资源消耗结构的改善。”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朱军昨日这样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共有4家,部分企业不仅具有煤炭开采业务,而且也在尝试一些煤炭开采的替代产业。按照省政府相关部门的估计,这几家煤炭企业所涉及到的从业人员大约在10万人左右。

  朱军认为,一旦“煤变油”技术普及,首先是省内煤炭企业可以发展接续产业,附加值由此增高。其后,随着产业链条的拉长,企业就业机会自然会多起来。

  在他看来,这项技术所带来的最关键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善目前省内资源消耗结构比较单一的局面。

  “作为能源大省,我省对能源的消耗基本以炼煤为主,如能引入‘煤变油’将会明显优化能源结构,改变当前的能源消耗结构。”他说,对进口石油企业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会替代部分进口成品油。

  然而,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传达了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煤变油”技术成果一旦被实践,辽宁省内煤炭企业在短时间开发出自己的项目存在很大困难。原因不仅仅在于“煤变油”项目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项目审批程序,与一个区域煤炭产业链条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都有关系。本报记者 刘艳玲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2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