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30%的年收入增长率何等诱人 到中国银行业淘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22:30 《财经时报》

  最低30%的年收入增长率,对于全球任何一个市场的投资者而言,都饱胀着诱惑。但有如此巨大开发潜力的市场,为何身处其中的中资银行,却难以创造同样惊人的效益?

  □ 本报记者 邓妍

  如果有一个年收入增长最少达30%的新兴市场可供您开拓,您是否会积极参与?

  上述问题正被全球众多的银行家争相发问。他们热烈讨论且为之心动的市场,就是中国即将于2006年底全面开放的银行业。

  一项对35家已在华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高管所做的调查显示,从今年始至2008年,超过7成的受调查银行预计其在中国的业务年收入至少增长30%,其中,有4家银行预测他们的年收入增长率为100%,更甚者,对未来年收入增长的预期高达300%。

  即便是30%的年收入增长率,也非易实现的目标。据标准普尔统计,2004年,中国的电力、家电、石化、科技等10个行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仅16.36%,且总体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但在外资银行看来,在中国,30%的目标实在是轻描淡写就可实现。且实现的途径是开拓债券、

信用卡、私人银行等新业务,而非抢夺目前中资银行已占据的市场份额。

  一个窘迫的问题是,既然有如此巨大开发潜力的市场,中资银行为何难以创造同样惊人的效益?他们在其中又能分得几杯羹?

  甩开膀子单干

  对35家外资银行进行调查的是全球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这一名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调查对象,包括汇丰、花旗、富通、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等全球知名金融机构。

  截至今年9月末,已有6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232家营业性机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左右。

  由于中国金融业尚未完全开放,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仍受中国现行政策的限制。因此,到目前为止,他们在华取得的成功较有限,效益最好的领域在贸易融资、货币市场和外汇产品方面。

  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未来收益的良好预期。

  近两年,外资银行加速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合作,其形式多样,既有股权投资、也有就单一业务合作,但目的雷同,假道中资银行、抢占中国市场先机。

  这种合作表面看上去令人亲切,中外双方相濡以沫。但实际是否如此?

  普华永道的调查中有一项结果令人玩味。在外资银行看来,他们在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发展方式首选是自身扩展,其次是同国内的股份制银行进行合作,然后才是与四大国有银行合作。

  一位金融专家戏称,这种选择表明,不排除今后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业全面放开后,甩开膀子单干。

  中资银行“不值一提”

  如果不是目前中国的银行业监管部门“严防死守”,外资银行一定会觉得在中国的日子实在太好过。

  当普华永道的调查人员问道,“贵行面临困难最大和最小的领域分别是什么时?”外资银行对前者的答复,一致为监管环境。

  其次,分别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招募和留住优秀员工、让产品/收入多样化、创新产品/服务以及来自其他外资银行的竞争等。

  这一结果再往下延伸的信息,定会让中资银行心寒。

  外资银行认为,来自内资银行的竞争排在所有困难中的最后一位,且数值趋零。这意味着,外资银行根本未将中资银行的

竞争力放在眼里。

  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对其造成的压力甚至为负值(-1.5)。

  在IBM金融转型事业部副总经理田红看来,之所以外资银行那么乐观,是因其拿到中国经营的资产是集团中质量最好的,他们没有任何历史旧账等包袱要考虑,他们挑选的也是中国最高端的客户。

  至于中国的高端客户为何愿去外资银行,答案很落俗套,后者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让田红担心的是,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将能吸纳个人业务(目前,他们只能对中国的企业提供服务),一些高端的个人客户可能会将存款放到外资银行。

  这将给中资银行现有的存贷业务带来冲击。外资银行决胜的法宝其实很简单,一句话足以——“你的钱放到我这是安全的”。当然,他们还可以许诺,“你存放在我这的是人民币,但我可以让你在国外花美元”。

  竞争力提升之惑

  如果将外资银行轻视中资银行的原因倒推,所有的国内外金融业界人士、金融学专家以及监管部门定会谏言,中资银行一定要加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这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操作起来却很难。

  田红曾在外资银行从业多年,加入IBM后,又作为“外脑”为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几家提供服务。

  田红格外强调中资银行在新产品上的开发力度。这已注定是未来中资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法宝。目前,外资银行已开展或计划于2008年前开展的业务领域,债券首当其冲,尾随其后的是私人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

  其实,中资银行丝毫未松懈新产品的开发工作。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二者显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通常,中资银行推出新产品,需获监管部门的批准,这个过程往往冗长。“并非监管部门不支持,而是必须等到对应的监管体系建立起来,监管部门才会对新产品的推出放心”。

  这造成中资银行在新产品拓展的节奏上,总是落后于人。

  让田红感触更深的还非监管环境的束缚。田红曾碰到以下情况:帮助一家商业银行提供开发新产品的建议,结果提出很多建议,却无一人表示自己“能说了算”。田红她们提出,新产品应有贵行特色,但负责新产品研发的负责人,甚至不能说清自己银行的产品现在究竟有何特色。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的中国银行业,若不将上述积重难返的痼疾化解,其未来令人堪忧。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