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菲利浦-多德:中国创意将风行全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 17:13 经济观察报

  特约记者 林嘉澍 北京报道

  “去年,中国的记者还在关注‘创意伦敦’。而在四五年之后,英国记者将会不遗余力地报道‘创意北京’。”菲利浦·多德(Philip Dodd)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的偏爱。去年底,菲利浦·多德辞去了英国当代艺术中心(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ICA)主席的职位,转而创办自己的文化传播机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他认为,过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都是自西向东的。但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传播方向将会是相反的——不用多久,英国人就该学会如何去适应中国创意风行全球的局面。

  英国政府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工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工业’,即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

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活动”。作为创意工业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菲利浦·多德近年来不断致力于推动中英两国之间的行业交流。

  访谈

  问:您创立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性质的机构?主要目的和宗旨是什么呢?

  答:中国品牌进军欧洲,需要立足当地重塑品牌形象。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媒体,让它们展现在公众面前。设立“中国制造”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建立桥梁——文化桥梁、商业桥梁、教育桥梁。明年,我们将会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举办两个当代中国文化节。

  其次,我们希望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更有效的融合。中国和英国的东北部很像,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制造业城市。我们希望能够将身居两地的设计师汇聚在一起,重新塑造区域形象。譬如我们会送中国设计师去纽卡斯尔,再邀请英国设计师来哈尔滨。

  第三个目标是旅游业。世界旅游业组织认为,在2020年前,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届时,中国人也会成为最大的出国旅游群体。但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本关于英国的中文版旅行手册。而且,在北京也很难找到那些为外国旅行者准备的杂志。

  最后,我们希望能够把中国学生和欧洲学生带进同一间教室学习——伦敦六个月、北京六个月。英国学生来北京学习中文与设计,而中国学生将接触到同样的英文课程。

  问:那么您此次来华的主要目的都有哪些?

  答:首先希望进一步运作在曼彻斯特和墨尔本的两个文化节。我们需要“人”的展示,而不是“物”的展示。我们希望将艺术家带到中国,而非艺术品。在曼彻斯特,我们正在召开一个为整个国家重塑形象的会议。但中国现在正在为如何打造品牌而困惑,就像10年前的英国那样。所以,中国政府和各城市都对自身的品牌推广有着浓厚的兴趣。

  另外,这次来中国还希望探讨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议题——在今日中国,“知识产权”是一个有趣的词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对这里廉价的仿冒商品情有独钟,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对中国将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中国需要知识产权,需要将自己的内容产品送往欧洲。但是,中国的节目似乎依然缺乏国际版权的保护。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任何外国人都可以窃取这些音乐,而中国境内的制作人将一无所获。

  问:您认为中国设计界受到欧美创意工业的影响大吗?

  答:是的。中国设计界很“饿”,足以“吃”掉任何东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从中国拿走了太多东西。现在,这个方向倒了过来。但是,这个观点又未必完全正确——我更喜欢用“融合”来描述当下的进程。

  深圳,他们正在将自己定位成“设计之城”——就像北京是“文化之都”、上海是“商业之都”那样。设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中国希望推动产业链的升级,那就需要让自己的产品拥有更多的附加价值,将更多的设计元素融入其中。

  问:“创意工业”的概念源于英国,这在中国也能适用吗?

  答:我认为国际交流也意味着因地制宜,做出适当的改变。中国不能将西方的创意工业模式照搬过来,必须认真思考一下,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过去在朝阳区有许多优秀的手工艺人,这是该地区创意产业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当这些手工艺人和新兴设计师共存,并逐步完成新陈代谢时,我们必须保证那些精湛的技艺不会因此失传。

  在英国,创意工业完全由一些新生事物所构成。但中国拥有古老的文明,它必须留住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尝试与现代元素进一步融合。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创意工业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你们拥有篮球运动员姚明,拥有世界顶尖的模特吕燕,这些人在海外都大受欢迎。同样,在下一个十年中,中国创意工业产品也将被输送至世界各地。当然,传统的中国创意产品在走向西方市场的时候,也必须经过重新包装,以符合世界消费者的口味。

  问:另一方面,现在中国创意工业中的许多想法都来源于西方。您认为我们要如何运用中国文化的特质?

  答:当英国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化产品时,他们的创意人员其实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也应该吸引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他们将会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与世界上最前卫的元素进行有效的结合。

  “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我?”所有文化体都面临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我并不担心。即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的创意工业也不会变得和那些欧美的舶来品相差无几。毕竟,它们之间拥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

  就像前段时间的“

超级女声”。这个节目借鉴了“大众偶像”中许多国际化的元素。但是认真看下来,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中国式的创意。所以,即便是一个“非常西方”的东西出现在这里,它也会被中国文化所改变。全世界都有星巴克,但是各国连锁店里卖的咖啡杯是不一样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问:中国的创意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您认为此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单词就是“独立”。在英国,政府给创意工业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并提供许多奖励,鼓励和提倡独立从业者的创造力在英国经济发展中做出贡献。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最有趣的特点也是那里云集了许多独立艺术家,小型商业实体各自为政。同时,政府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他们。但是,如何让这些独立艺术家进行有效的协作与交流呢?或许,举办艺术节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可以借此共聚一堂,相互借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