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国将会从征收环境税中受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13:24 中国财经报

  夏祖军整理

  提高被过度使用的环境产品的税率和价格,可以使中国的发展更加节约资源

  中国比较贫困的地区,很可能从提高资源税方面获益

  编者按:被温家宝总理称为改革攻坚年的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开始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与中国保持多年良好合作的世界银行,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今年以来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改革、有效利用外资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建议,积极为中国改革年献计献策。为此,本报特独家开辟“世界银行对中国改革的十大建议”专栏,陆续发表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目前对煤、石油、天然气、盐等征收资源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这主要是针对使用这些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而征收的,其主要目的是调整企业间的级差收入,促进公平竞争,而不是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最有效保护稀缺资源的方式之一,就是使用环境税和自然资源定价。这里以征收能源税为例。征收能源税有利于保护洁净空气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的国家。某种程度上,其煤炭和

石油价格是市场价格,因为这些价格反映了开采或获得这些资源的成本。但是,煤炭和石油与其它许多产品不同之处在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在发电和众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污染严重的燃煤,正是中国空气污染问题如此严重的一个关键原因。此外,中国的卡车、公交车和私家车等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为这些车辆提供燃料。这就带来了一个经济安全问题:全球的石油资源越来越稀缺,中国却越来越依赖于石油资源。

  虽然中国的石油和煤炭价格包括了开采成本,但这些价格并未考虑环境问题。中国严重的空气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后果和巨大的经济成本。世界银行估计,每年空气和水污染给中国带来的成本占GDP的8-12%,其中大部分是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征收能源税。尽管中国对石油产品也征税,但其税率非常之低,仅为每升2.5美分。美国的能源税是中国的4倍,欧洲的能源税则是中国的20倍。征收环境税中国会从中受益

  提高被过度使用的环境产品的税率和价格,可以使中国的发展更加节约资源。作为整体而言,中国会从中受益,原因是环境税提高带来的影响可以被其它方面减少征税所抵消。与10年前不同的是,中国政府的总体财政收入现在更加充足,并没有增加税收的迫切需要。因此,提高环境税,意味着降低譬如与劳工相关的税负,这样将有助于降低失业率。此外,如果整体税负保持不变,中国不会失去国际竞争力。

  而且中国比较贫困的地区,很可能从提高资源税方面获益。在中国,资源税收入归各省支配,许多比较贫穷的省份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和水。提高资源税,就意味着这些省份可以获得更多税收收入,用于支持更多儿童入学,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因此,环境税不仅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而且有助于实现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之间的平衡。

  具体而言,征收

燃油税后,汽油价格会提高,这会损害目前所有
购车
族的利益。但是,如果税收收入是用于改善公共交通、减少交通堵塞,那么他们也会获得一些益处。即便是出租车行业也是如此。如果汽油成本大幅上升,那么出租司机就不得不涨价。但是,如果总体的能源战略是对汽车的使用征税并资助公共交通,那么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人数就会减少,对出租车的需求可能增加(因为特殊的行程和目的)。总体而言,制定一项可持续的能源政策,缓解交通堵塞情况,符合有车族和出租司机的长远利益。

    与其它许多国家的环境税和政策相比,中国目前的征税和定价政策使得洁净空气、水和石油的价格较低。在这个领域,中国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一些经验。目前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连载之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