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给“徒弟”设“陷阱”:一场专利案件,花费两年多时间,缴了800万美元学费。
●饱尝苦头的金龙集团奋起直追,一跃拥有40多项专利,产品占据世界市场一半的份额。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一旦受到知识产权指控,将使企业面临被动,并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凌
10月21日,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郊的新乡金龙精密铜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集团)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
从这些厂房里加工出来的空调与制冷用的精密铜管,将被装在海尔、格力、美的、新飞等国内各大名牌空调与冰箱的“肚子”里,供货份额占市场需求量的50%~80%,并大量出口美国、韩国以及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历时两年多的专利案件,虽然让金龙集团付出了800万美元的学费,但最终却让他们的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一半的份额。
金龙集团办公室主任岳振廷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最近,欧洲芬兰奥托昆普公司(以下简称芬兰奥托公司)发来了电子邮件,该公司欲与金龙集团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从对簿公堂到联手合作,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他感叹道。
“师傅”败给了“徒弟”
金龙集团是一家专业生产制造制冷冰箱、空调用精密铜管的企业集团,由始建于1987年的新乡无氧铜材总厂发起设立,拥有固定资产20多亿元。1995年以来,该集团斥资10多亿元,成功收购、兼并、控股了国内10家中资、日资同行企业,产量超过世界第一大铜管厂德国KME公司,跃居世界同行第一位。
金龙集团的崛起,引起了铜管生产企业的侧目和恐慌,一些欧洲、日本、美国等世界老牌铜管生产商节节败退,芬兰奥托公司则忍痛把它在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地的铜管生产厂卖掉,只保留下了总部的技术研发中心。
说起来,芬兰奥托公司是金龙集团的“师傅”。早在1988年3月26日,奥托公司就在中国申请了“一种铜及铜合金管的制造方法”的专利,随后被中国专利局授权。1991年4月15日,金龙集团引进了芬兰奥托公司第一条铜管生产线,支付了巨额专利费;2000年7月,金龙集团自行组装了一条生产线,也支付了专利许可费用,并约定该次支付的是最终也是全部的专利费用。
但事情的变化出人意料。
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在一些知识产权法律规定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2001年12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80号公告,规定在中国申请了发明专利的保护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20年。这样,芬兰奥托公司在中国授权的专利保护期就延长到了2008年3月26日。
芬兰奥托公司“喜出望外”。2003年3月,该公司以金龙集团生产线专利侵权为由,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侵权申诉,要求支付专利许可费共计1200万元人民币。
2003年4月,金龙集团联合另外国内6家铜管生产企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就芬兰奥托公司的这项专利提出了无效请求,并拿出充分证据,证明该项技术在申请专利以前,就曾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企业得到应用,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创造性的要求;并且早在1999年4月,该专利已被德国联邦法院宣告无效。2004年2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芬兰奥托公司发明专利无效。
2004年10月,金龙集团接到了美国一家空调制造厂GOODMEN公司的订单。当年12月,当金龙集团28个集装箱的5000吨铜管已经驶离天津口岸时,突然收到了芬兰奥托公司发来的律师函,声称金龙集团出口美国市场的铜管侵犯了其在美国的专利,要求美国客户终止从中国进口并销毁库存产品,声称要在美国海关申请禁令扣押这批产品。
就在此时,代理金龙集团产品出口的美国代理商MARK公司也落井下石,声称如果金龙集团产品因涉嫌专利侵权被美国海关扣留,他们就要以未能如期交货为由,把28个集装箱货柜拍卖,冲抵赔偿。
金龙集团找到美国处理知识产权官司一流的丹尼斯律师事务所。丹尼斯律师事务所对案情进行分析后,给出两条道路以供选择:1.金龙集团用的是已付过专利使用费的生产线生产的产品,不存在侵权问题,可诉诸法律;2.与芬兰奥托公司调解,以求尽快解决纠纷。
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权衡利弊后认为,虽然金龙集团在美国有把握打赢这场专利官司,但在美国启动司法程序化解纠纷,少则需要半年,多则需要三四年时间。在全世界每年150万吨的铜管消费市场中,仅美国就占了30万吨,如果晚进入北美市场三四年时间,其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应把化解危机的重点放在第二条途径上。”2005年10月21日,李长杰心有余悸地回忆道。
金龙集团打破“常规”,与自己在美国本土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最大的铜管加工企业Wolverine公司联系,提出让Wolverine公司做金龙集团在北美市场的独家代理商,金龙集团贴牌为其供货,但美方要接受金龙集团产品的报价。
Wolverine公司大喜过望,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4年供货13万吨铜管的合同,而且美方还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只要货一离开天津港,他们马上就付货款。
金龙集团接着和芬兰奥托公司进行了艰苦谈判。面对现实,芬兰奥托公司不得不妥协:金龙集团支付给芬兰奥托公司800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芬兰奥托公司让出其在北美和欧洲的市场,不再找金龙集团的麻烦。
专利技术武装金龙集团
李长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美国Wolverine公司给出的优厚价格,实际上使得付给芬兰奥托公司的800万美元专利使用费损失,全部由美国产品使用商“埋单”;金龙集团则顺利登陆了北美、欧洲市场,达到了“多赢”的结局。北美、欧洲市场的铜管年消费量为70多万吨,占了世界市场的一半份额。“痛苦的昨天已经过去,我们不能因为昨天的痛苦而拒绝今天的合作。让我们告别昨天的痛苦,共同寻求合作的新道路吧!”在回复芬兰奥托公司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话虽如此说,但金龙集团深受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之苦。
痛定思痛。金龙集团的专利管理制度、机构开始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避免‘专利陷阱’,提高研发起点,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同时,合理规避知识产权壁垒。”金龙集团法律顾问赵锋义这样表示。
为摆脱国外专利的束缚,金龙集团成立了以董事长李长杰为首的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强化技术攻关和发明创造,决心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超越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他们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一举突破了铸轧新工艺与盘拉工艺的技术衔接,基本上实现了盘拉不断管,成功地开发了空调机用薄壁铜盘管,初步实现了国产化,综合成品率提高到80%以上。
集团还投资6000多万元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共同组建了中科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由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丹麦RISOE国家实验室等单位的32名知名院士、教授与专家组成;2004年年初还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在金龙集团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从而实现了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设备制造商、空调冰箱厂开展产、学、研紧密合作。
几年间,该集团自主设计完成了熔铸增熔项目,开发了中央空调免酸洗直管和无氟冰箱专用铜盘管,提升了表面光洁度,形成了专利技术,并参与制定了以精密铜管生产技术为基础的国家行业标准,成为该集团问鼎市场、保障权益、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撒手锏”。
目前,该集团已拥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其主导产品高效传热内螺纹铜管、高精度薄壁铜盘管、无氟制冷剂专用高光洁度铜盘管已打入海尔、新飞、科龙、TCL等国内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制冷企业,“企业生产的鲸龙牌铜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其中内螺纹铜管市场占有率约60%,成为亚洲最大的制冷铜管生产企业。”岳振廷如是说。
2004年,金龙集团完成总销量10.14万吨,销售收入36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亿美元。
李长杰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在今后5年时间里,金龙集团将大踏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力争实现精密铜管年产量40万吨(其中一半产品实现出口),销售收入120亿~15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8亿美元。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郭民生介绍,据他们统计,在河南省新近确定的全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中,约有45%的企业目前还是“零”专利,35%的企业只有很少几项专利。“在这百家骨干企业中,有80%并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一旦受到知识产权指控,就会非常被动,这种状况令人担忧。”郭民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