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瑞财团地产突围 下月交齐土地款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01:50 第一财经日报

  “政府草率地动用了政府信用,而中瑞则充当了替政府做形象工程的‘替罪羊’。”

  政府由一批理性的人组成,中瑞也是由一批理性的人组成,他们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几个月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他们都选择了最不利的策略

  本报记者 王孔瑞 发自温州

  这一年,在政策边缘潜行的温州中瑞财团不断自省:到如今项目付出了7亿多元真金白银,为什么想做成一件事这么艰难?

  中瑞回应媒体偏执

  去年这个时候,中瑞财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瑞财团”)发言人、股东之一——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突然口风收紧。

  尽管他们低调潜行,但今年10月因关联企业温州中瑞房地产有限公司(下称“中瑞房产”)第二期土地款部分尾款6000万元逾期被媒体爆料,有关中瑞财团资金链断裂的传闻,再次把这家“中国第一家民营财团”拖到舆论的火山口。

  前天中午(19日),口风一直很紧的中瑞财团董事长郑胜涛和另外四位股东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正面回应种种外界猜测。

  “事情并不像媒体所说的那么复杂,结果也不会像人们猜测的那么简单,中瑞财团和温州中瑞房产是两个法人主体单位,我是中瑞财团法人代表,而(温州)中瑞房产孙国敬是法人代表(温州国光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中瑞财团股东之一)。”郑胜涛首先强调了两家中瑞的不同。

  曾是举重运动员的郑胜涛,现在是不拿工资的温州市政协副主席、温州市总商会会长。

  “以金融资本为支撑、实业为基础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是中瑞经营战略,我们渴望非公经济早日进入国家鼓励支持的‘非禁即入’垄断领域,包括非银行的金融业。”郑胜涛坦陈当时成立财团的“野心”,“成立民营财团这个想法,来自温州银监局当时对外公布的‘温州1500亿元民间游资寻找出路’的信息。”

  郑胜涛的判断是,“非公经济36条”正式出台,必将给民营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就当时而言,正逢‘非公经济36条’即将出台,温州市也制定出相配套的39条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细则。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走强强联合,是温州市委经济工作的导向,中瑞的做法,当时的领导是很重视的。”温州市委副秘书长李宝锁认为,是情形变更造成了判断失误,导致决策失误。

  中瑞财团高调登台时,温州工商局和温州银监局曾担心中瑞财团经营战略有悖于国家政策,并警告法律“红线”不能触摸。

  令中瑞财团意想不到的是,当时温州各大商业银行承诺授信100亿元资金非但没有兑现,银监部门反而将中瑞财团及组建财团的9家企业都纳入其严格监管范围。

  此后不久,北京学者尹中立公开质疑中瑞财团实质上是“中国最大的炒房团”。追捧到棒喝,短短时间内把中瑞推到了与炒房团相提并论的风口浪尖。

  “事到如今,民营企业需要学会适应国家政策调整,任何时候不要放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中瑞目前所遇到的资金困难是暂时的,如果我们放弃中瑞·曼哈顿地块,9家企业分摊承担也不过几百万元损失,目前的问题不是不交6000万元尾款问题,而是开发商和政府之间一些细节上的处理需要时间,比如我们项目图纸的修改审批和部分失地农民的政策处理,作为企业行为,我们有害怕交了钱陷入被动的自私一面,但是政府方面也一直在帮助企业协调,也很支持。我们已经准备好这笔资金,下个月会交齐。”郑胜涛说。

  郑胜涛坦言,中瑞房产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项目马上开工,年底到期的8亿元款项才是需要认真筹划的事情,受到大气候的影响,中瑞有可能引入国际资本参与合作。“现在已经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而是为了企业信誉,我们别无选择。”

  郑胜涛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目前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外国投资公司负责人——英国Chasophie(凯索菲)资本有限公司乔治·斯特、PFC国际有限公司高级经理何英、Ajia另类投资集团市场部主任韩福南、Ajia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David,在这次轻工博览会期间考察了中瑞房产的这个地标项目,他们已达成共识,郑胜涛对此表示乐观。

  逼债声浪下的尴尬

  中瑞房产成立半年后天价拍得的地块,也险些使自己夭折。人民币15.3333亿元拍得114亩的地块,似乎正暗合了尹中立的质疑。而房产新政策的出台,再次让中瑞房产掀起一阵波澜。

  10月13日,浙江省轻工博览会记者座谈会上,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说:“现在温州的好多土地被房地产开发商拍卖走了,有的钱也不交,政府有什么想法没有?这对诚信的开发商是不公平的。”

  温州市常务副市长阮晖回答了这个“敏感问题”,他脱口而出说:“你说的不就是中瑞房产吗?他们已经交了三分之二土地款。我们2年前就在清理这些欠地价款的房地产开发商了,这段时间很快就会处理这个事情了。”

  “事实上中瑞最近引起关注的并不是资金链的问题,而是温州市市长同意中瑞房产第二期3.83亿元土地款缓期三个月的签字。有温州市政府官员私下透露说,刘奇市长出此下策,是因为政府担心企业退地,给财政造成压力,同时也出于保护民营企业和政府自身利益的考虑。”温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津龙分析说。

  温州市副市长叶际仁早些时候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江滨路造船厂地块,上届政府已为此付出7亿元资金,为了弥补这个财政漏洞,刘奇市长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中新社驻温州记者林海宝认为,中瑞遭遇的问题值得探讨,温州市政府和企业实际上是个利益共同体,政府由一批理性的人组成,中瑞也是由一批理性的人组成,他们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几个月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他们都选择了最不利的策略。所谓不利策略,林海宝的解释是政府草率地动用了政府信用,而中瑞则充当了替政府做形象工程的“替罪羊”。

  打压炒房行为、抑制楼价虚高的房地产新政使市场开始疲软,土地拍卖价格一落千丈。该地块如果退还给政府后重新拍卖,10亿元就可以拿下。与损失6000万元的土地保证金相比,如果是理性的中瑞房产,显然应该壮士断腕,退还给政府。

  中瑞企业法律顾问、浙江天白律师事务所郑效军说:“选择应对危机的唯一公关手段,中瑞寄希望于政府能够给予支持。”

  解套路在何方

  “如果没有这个头衔,中瑞或许不至于这么糟糕。”郑祥波抱怨郑胜涛为“官”所累。形容中瑞为“9只老虎关在一个笼子”的郑祥波,是泰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瑞财团股东之一。

  郑祥波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民营企业自我提升,渴望成长是泰力企业加入中瑞这个平台的朴素想法,财团从一开始引入职业经理人概念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瑞想做体制创新和民间金融创新的先锋,但是只能说“生不逢时”。

  “我们对危机公关一般是采取息事宁人的策略,尽量淡出视线,以求得调整与平衡。温州民营企业想真正做强做大,最终要回归到体制保障和依法制定的游戏规则上。”中瑞的另一董事陈时升表示。

  有关中瑞房产能否解套,未来政策导向和树立市场信心都是对中瑞的考验。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认为,应该适度调整价格,合理回调。如果按照当前的情况,坚持高价僵持下去的话,市场萎缩后,资金就很难短时间内回笼。银行也变得更加谨慎,形成恶性循环。

  上海雷曼律师事务所丁曙光律师表示,中瑞现在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地皮抵押,一种是找人合资。在了解中瑞与国土局合同上关于违约金的说明后,丁曙光表示,既然已经支付了前两期,也就不得不继续,如果集团在内部已没有办法,从外部来讲,只有抵押与合资的做法了。

  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找人出钱,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院副院长陈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给中瑞的意见是,中瑞现在的情况,唯一的可能是进行项目融资,但是他们现在连出让金都还没有交齐,办理信托其实也有些难度,基于这些情况,要么就连保证金也不要了;要么就是主动找大开发商合作。

  “在融资状况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土地款未齐,不管是内部或外部融资,或者私募,风险都比较大。”陈晟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