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海信收购科龙实力直逼海尔 摆脱被海尔合并阴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16:1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左志坚 青岛报道

  因为收购科龙,海信在白色家电上的实力直逼同城兄弟海尔,一举摆脱多年来被海尔合并的命运阴影。

  叫板的资格

  这应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海信,提起与海尔的恩怨,主管宣传的朱书琴会告诉你,“现在应该没什么恩怨吧”,“关系还不错”。

  但是,在青岛的各个角落,谈起关于海尔与海信的关系,行业内的人士总是津津乐道于双方的“明争暗斗”。

  这可以从一个细节看出——如果想找一位同时在海尔与海信都效过力的管理人员,会非常困难。

  冯玉年是记者接触到的仅有的一位。他在1995年加入海尔,一直做到海尔物流的负责人,2003年之后去海信担任了一段时间顾问。

  “两家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冯说。冯当初离开海尔去海信,海尔方面对其意见颇大。除了自己以外,冯也想不起有什么人在这对同城兄弟中均担任要职——除了于淑珉,这位原海尔党委副书记曾平调至海信,但那已是10年前的事了。

  “家电业没有朋友”,冯玉年这样解释双方微妙的关系。他还打了一个比喻,“如果一个家庭有两兄弟,两人又都比较好强,那么俩人的关系很可能就不会太好”。

  早在1996年,当海信上马空调项目时,海尔、海信的交恶就已不可避免。相关资料的记述是,海信准备进入空调业之后,遭到贷款的阻力,青岛市的行政力量也表态不支持海信上空调,种种阻力都与在空调业搏杀正酣的海尔有关。

  数年之后,海信与海尔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双方为了广告中的宣传数据,就可以打一场官司,这类官司不仅在青岛,也在合肥、北京等地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

  现在,海信不仅做了空调,还把科龙给收购了。不管当事双方如何对外解释二者的关系,他们是国内最大的两家白电企业,已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对于海信来说,“现在有跟海尔叫板的资格了”,冯玉年说道。而在此前,冯形容两家关系时还提到了一个词,“你死我活”。

  当然,在青岛市政府看来,海尔与海信的竞争还谈不上“你死我活”,站在政府的角度上,竞争再激烈二者也还是“兄弟”。

  实际上,跟南方的同城兄弟美的、格兰仕不一样,青岛这对兄弟都不是民营企业,这也意味着在市场竞争的背后,政府的“有形之手”有时候会起更大的作用。

  海尔是集体企业,依照相关政策,它依然归青岛市国资委监管。海信则是一个百分百的纯国有企业。

  也正是因此,在海信收购科龙的计划书中,青岛市国资委同意收购是必然的一个环节。

  放在10年前,这起并购不大可能放行。周厚健有一段让他脸红的回忆,当年青岛市领导曾给海信指出四条路,其中一条是把海信并入海尔。

  当然,也有一条路是让海信自己做大。这一条路最后还是被周厚健走通了。青岛市国资委更是在2004年12月28日,同意将海信的注册资本由1.56亿元猛增至8亿元。

  朱书琴明确表示,“在收购之前,已经跟国资委打过招呼”。代表青岛市国资委接待记者的企业改革改组处副处长高祀章也是相似的回答,“这么重大的并购,事先肯定跟我们有过沟通”。

  然而,此时的国内白电业已有产能过剩之虞,这场同城之战是否会演变成手足相残?作为海信和海尔的出资人,青岛市国资委肯定不愿看到这一幕。

  高祀章的表态是,“虽然国内产能过剩,但是双方都还有发展的余地,何况还有海外市场呢”。

  挑战者海信

  但在市场层面,海信与海尔的竞争确实有了点你死我活的味道。

  冯玉年分析,就销售渠道而言,黑电产品家庭用户多,农村销售比例高,因此销售代理多,区域权力更大;而白电产品城市和企业用户比重高,销售层次相对集中些。如此一来,青岛双雄因为各自业务重心有别,在销售渠道方面正面交锋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然而到了销售终端、品牌营销这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环节,双方时有火拼。

  2001年5月1日,海尔在《青岛晚报》上刊登文字报道式广告,题为《海尔空调市场占有率高居榜首》。5月8日,海信又在《青岛晚报》刊登出报道式广告,题为《海信空调城市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对于那个时期的家电业来说,消费者对五花八门的排名还比较认同。一周之内,两家企业都说自己占有率第一,无疑昭示了市场竞争之激烈。而在冯玉年看来,双雄都将青岛都视为自己的宝地,尤其不能失败。一拉下脸来,打官司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则是诉讼频仍。

  现在,海信更有了向海尔叫板的资本。

  空调方面,海信本部及浙江基地现有空调产能约400万台,收购科龙后,其空调产能将跃升至800万台左右,直逼格力、美的、海尔。冰箱产能,到今年底,海信北京工厂及南京基地有望达到310万台。收购科龙后,海信系的冰箱产能将突破上千万台,这一规模已远远超过了行业老大海尔800万台的年产量。

  在黑电领域,海信的平板电视一直以快半拍的节奏保持着一定优势。而海尔觊觎厦华的传言则在不断流传,就在10月13日,厦华的新闻发言人又自爆海尔欲购买厦华的“微晶神画”技术。

  在“神舟六号”的营销机会中,科龙电器因为早早签约成为最高级别的赞助商,在海信收购科龙之后,一向不擅长造势的海信凭此抢了个先机。

  但相比海尔,拥有科龙的海信依然还只是小弟弟。海尔集团自称2004年销售额过千亿,而海信集团(2004年销售额273亿)加上科龙电器(2004年销售额84亿)也仅有357亿,这其中海信的地产业务还占去很大一块。因此,冯玉年说,“海尔、海信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要想与科龙形成“1+1>2”的效果,并以此向海尔叫板,重组科龙乃是海信更为迫切的任务。冯玉年的评价是,“关键看海信能不能消化科龙”。

  冯玉年认为,以黑电见长的海信若要成为黑白通吃的大佬,管理层面会受到冲击,海信集团的管理架构都有可能为之调整。

  但无论如何,所有家电企业都得将目光投向青岛。

  换句话说,青岛双雄日后的竞争结果,其影响已超越青岛,牵引着整个中国家电业的走向。从这一点来说,海尔和海信都应该感谢对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