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长恨歌》遗失了“弄堂风致”(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07:33 经济参考报
  一个月前的9月10日,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正式闭幕,关锦鹏改编自王安忆同名小说的电影新作《长恨歌》,仅仅获得一个安慰性质的欧洲艺术交流奖,多少有些让人失望。

  外国人或许不识货,庆幸的是,今年十一期间,这部电影总算在国内上映。只是,继关锦鹏早年编织《红玫瑰与白玫瑰》、《阮玲玉》那些上海传奇之后,这位香港导演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该片在上海本地即遭遇了种种质疑,一些观众和影评者纷纷责难关锦鹏的选角眼光。在他们看来,尽管裹着一身旗袍,郑秀文骨子里仍旧缺乏所谓的“上海韵味”。而在大陆的
北方市场,以“海派”标榜的《长恨歌》更是备受冷落。
《长恨歌》遗失了“弄堂风致”(图)
电影《长恨歌》剧照

  艺术和商业两端都不讨好,关锦鹏处心积虑的创作倒印证了白居易的名句“两处茫茫皆不见”。

  话说回来,近百年来,“海派”一直与“京派”分庭抗礼,而追溯中国现代电影的发端,“海派”似乎还略占上风。虽然所谓的第一部中国自己的电影《定军山》是在北京拍摄的,但真正的中国电影工业却不折不扣是在上海形成的气候。很大程度上,上海可谓中国第一个电影重镇,即使在上海沦陷后的“孤岛时期”,仍有《木兰从军》、《铁扇公主》、《狼山喋血记》等一批优秀影片问世。举凡《神女》、《渔光曲》、《桃李劫》、《夜半歌声》、《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以及抗战胜利后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江春水向东流》、《天堂春梦》、《万家灯火》、《小城之春》……哪一个不是中国电影史上响当当的作品。只是,最近这十几年来,以冯小刚为代表人物的“京派”电影大有压制“海派”之势。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上海,其影响力多少有些日渐式微。

  尽管如此,作为文化符号的上海倒并未因此而被打入冷宫。现代“海派”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陈丹青在《回想陈逸飞》一文里便说:“他(指陈逸飞)的电影,我是看过的……《人约黄昏》相当可看,比比凯歌的《风月》、艺谋的‘摇啊摇’,一是陕西知青,一是北京知青,懂什么旧上海与旧江南?到底逸飞上海人,遥想他童年五六十年代,马路上的上海人其实全是过来人,结果是连背景群众的衣帽扮相也都经得起看。逸飞钟情欧洲文艺片的所谓‘优雅’情调,也还贯穿全片,多少有点意思在……”

  陈丹青不免有些刻薄,只是细细品味,他的道理却丝毫不差。所谓“海派”电影的精髓,实实在在就存在于上海弄堂间的小市民情调间。王安忆在《长恨歌》的开篇处便宣称:“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接下来的整整一章文字,王安忆反反复复讲述着上海弄堂的平易近人、可亲可爱、谦虚温暖、造作用心。读者诸君可千万不要忽略这个视角的重要性,这种上海弄堂的世俗滋味,在《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这两部堪称不朽之作的电影中已初现端倪。

  说起来,“海派”电影的相当一部分传统为香港电影如数接手,某种程度上,小市民的口味也就是电影娱乐人民的根本所在。港片在上世纪50年代直至90年代早期的独领风骚,不能不说是善于把握这种口味的结果。这样看《长恨歌》,一言以蔽之,王安忆纠纠缠缠费了如许笔墨,所欲申说的无非是一个意思:“本也不打算谱写史诗,小情小调更可人心意,是过日子的情态。它是可以你来我往,但也不可随便轻薄的。”

  无奈,关锦鹏更多地把镜头对准了上海的奢华雍容,做派十足,却没能把握住“上海味道”中最有嚼头的弄堂风致。有人说,关锦鹏的《长恨歌》过于关注上海和香港的比较,导演不断借助蒋丽莉的口点明动乱时期避难所的香港“又脏又乱破得要死”、“连块像样的糕点都没地方买”,明明白白地流露出对于黄金时期海上繁华梦的低回眷恋,顾影徘徊。

  有意思的是,张爱玲也好,王安忆也罢,最了解上海的作家始终都是女性。无他,只因为上海这个城市原本是阴柔坚韧、虚荣好强、易感知性的,唯独女性的细腻,才能体会其中味道。

  王蒙在《沪上思絮录》中谈到王安忆时说:“(王安忆)的才华与突进是不劳饶舌的。但是她太自信于自己的叙述了。得得得得,老是一个腔调,像是在听一个调门不变的长篇大论,对于读者的阅读耐心,实在是一个考验。”这话不错,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不过,王的文字素以绵长见称,就像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所描写的武当派冲虚的剑法,“剑劲连绵,毫无空隙”。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气韵便隐藏在这连绵不绝的顽强生命力中,关锦鹏徒见其表象而不得其真精神,此上海毕竟不是彼上海。

  作者:周之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