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航转民商业价值好事多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07:14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王思睿 发自上海

  昨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欢呼雀跃之后,或许有人在盘算:一次投资昂贵的航天发射能为几个行业创造出多少商业价值?

  “这次发射后,新复合材料向民用转化应该有前途。”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资产经营
部高级工程师周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国家做客户

  周聆的语气中颇有几分把握。因为上海航天局旗下从事航天技术转化的民品企业——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太阳能”)的“发迹”就是源于将电子翻板的航天技术转化为太阳能发电技术,如今已达到年均市场销售额人民币30多亿元的规模。

  2003年2月,国家“光明工程”投资1.2亿元,利用电子翻板的航天技术在西藏日喀则建设42座

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成功中标。“国家投资为牧民们结束了世代点油灯的历史,也为一个企业提供了成长机遇。”时隔两年,提起这次转折,周聆的眼中依然闪动着兴奋的光芒。

  航转民要过“三关”

  其实航天系统的民品企业的快速成长很大部分归于“国家做客户”的工程,然而并不是每项航转民的技术都能正逢其时。

  “航天技术并不能拿来就用。”据周聆介绍,工艺改造是航天技术转为民用的第一步,之后进行产业化生产,最后才是市场推广。以一项由航天技术转化为汽车刹车ABS系统为例,其中工艺改造新设备投资约为2000万元,研发费用投资约为1000多万元。而砸入数千万元的成本之前,还需估算该技术转民用的市场需求。“因为航天技术和民用非常不相同,前者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地研制,而当前者向后者转化时,必须要看市场需求这个风向标了。”

  “即使市场有需求,航转民在市场推广方面还存在化解高成本的问题。”周聆说,太阳能发电的设备投资是传统煤电厂的8~10倍,因此太阳能用于

居民用电每瓦电价也需要40元。航天技术转民用在市场推广确实存在一个发展空间,不过前提是需要从技术与政府扶持方面化解高成本。

  也正是国内市场难以消受技术的高成本,逼出了“太阳能”的出口空间。周聆说:“今年为‘太阳能’制订2亿元的销售额,其中1亿多元由出口日本、欧洲市场的额度支撑。”

  技术难“外传”

  若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其中,是否能让航转民高成本问题在政府补贴之外另辟蹊径?周聆回答:“不好讲。”因为在航转民的领域中,甚少民营企业的身影。

  这家“太阳能”也是由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600151.SH)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合资成立。“研制航天技术的研究所是国有的,转化技术时更愿意和一个系统的国有企业合作。而且动辄数千万元的投资成本,以及苛刻的技术要求,也让不少民营企业知难而退。”周聆告诉记者,民企参与航转民技术应该是未来的趋势,或许民企能在成本面前“另有灵感”,但是目前该领域的合资合作中,最多只出现了10%左右的民企股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