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药店缘何举步维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0:1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市场报记者 俞凤琼 徐志南 药店玻璃门紧锁,一旁站着两个保安,阻止患者入店购药 不久前的一天,福建省首家在医院内开设的“院内药店”———仁爱药房总经理陈肖其,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上班。自去年11月开张以来,虽然药店已亏本30多万元,但陈肖其
刚到药店门口,眼前的一切让陈肖其惊讶不已:玻璃门紧锁,门前一块牌子上写着“仁爱药房停业”几个字,一旁站着两个保安,阻止患者入店购药。 还没等陈肖其弄清这一切,第二天,药店所在的福州市第一医院又拉掉了药店的电闸,导致冰箱内的白蛋白、静丙等药物失效,损失约7万元。 “关闭仁爱药房是因其没履行当初签订的合同缴纳租金,而不是眼红其生意好”,福州市第一医院院长黄俊山表示。 陈肖其则表示,药店没有及时交租金的原因是医院违反合同在先。按照规定,药店销售医院的同类品种不得降价,其他的则可以降价。同时,补充协议标明,医院答应将40种非医保的药物交给药店经营,医院不再销售这些药物。可是这个决定才出来不到两个星期,医院就把这些药品的销售资格剥夺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月交10万元谈何容易? 每月数万元的营业额还不如院外的药店,连最起码的成本都难以保证 在全国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不久前,福建省卫生厅在全省范围内印发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按照《评价指南》的要求,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应不高于45%。目前,医院的这一比例高达60%—70%。为了达到要求又不使医院收入受损,不少医院于是纷纷引进“院内药店”。 由福建省药材公司投资的仁爱药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张的。不久后,多家医院纷纷引进“院内医院”。记者了解到,其中相当部分药店营业状况均不尽如人意,部分药店甚至长期亏本。 “分享医院终端的利润是众多药店的梦想,然而半年多来的经营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进驻福州市第二医院的“宜又佳”药店负责人徐公颂一脸无奈,“每月数万元的营业额还不如开在院外的药店赢利多,连最起码的成本都难以保证,与医院百万元的月经营额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陈肖其认为药店连续亏本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目前医院的药品利润往往与医生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医生在开药时往往开一些医院内部用药或指定用药,药店的药开的不多;二是医院的收入主要的还是来自药品,因此,医院不仅限制药房的药品价格,而且还限制药房的药品种类。 “院内药店”的平均药价比所在医院药房的药价要低5% 从1998年起,我国药品已连续16次降价,然而,一次次降价依然难消老百姓药价虚高的呼声。其根本原因是“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和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的存在。“院内药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医院“以药养医”的体制,让药价虚高现象有所缓解。从目前福州几家医院开设的“院内药店”来看,其平均药价比所在医院药房的药价要低5%。 “药店进医院,这是一件对药店、医院双方都有利的好事。”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医院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适当增加诊疗费用,从而保证医院的正常发展。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健认为,要使“院内药店”工程顺利实施,审计部门要加强审核,从源头上制止医院为降低药品收入比例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卫生行政部门也应该从根本上优化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竞争。陈肖其认为,发展“院内药店”必须首先切断医生收入与药品流通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