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千家企业研发成果助推神六上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 01:53 第一财经日报

  飞船科学技术用于民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报记者 李晨 发自北京

    一步登天的录音设备

  10月12日一大早,正在上班的高喆趴在互联网上观看了“神舟”六号的发射过程,他有些感慨,也有些遗憾。作为为“神舟”六号提供录音设备的研发总负责人,他曾经有机会成为科研人员代表之一,亲赴“神舟”六号发射现场,但在最后关头,他被告知无法前往。

  “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回报国家,尽一点微薄之力。这一点,请你一定要告诉读者。”高喆说,去年年底,华旗资讯接到了来自“神舟”六号工程总部的任务,要求其完成“神舟”六号飞船的录音设备研发和设备提供。

  “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无数次改动,仅仅测试就花了4个月的时间。”高喆说,接到任务后,华旗资讯上海数码研究院的工程师们为此成立专门的研发队伍,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发过程。

  “太空中的录音,有着一些新的要求,我们要解决在高速(飞行)、失重状态、剧烈震动、大噪音环境以及防磁、真空等条件下的高清晰地长时间录音。”高喆用了多个关键词来形容此次研发任务,“要连续进行140小时的不间断录音,光是电源,目前就没有其他哪一个设备能够完成如此长时间的供电。”

  12日9时10分许,“神舟”六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作为“神舟”六号的组成,录音设备也随之升空,开始了在太空中的工作。高喆急切地等待着最终结果。

  高喆团队的研发成果,只是“神舟”六号飞船的上万个元器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与高喆同样,参与了“神舟”六号的研发、制造过程的工作人员遍布全国。在全国有着上千家工厂为“神舟”六号提供各种设备、元器件,参与研发过程的企业、科研院所亦达上千家。他们为“神舟”六号提供了10万个元器件,这些元器件被准确地拼装成“神舟”六号飞船。今年7月12日,在经过了长达8个月的测试试验后,最终成型的飞船从北京航天城总装大厅运至酒泉卫星发射场。

  于整个飞船而言,高喆所做的工作只是一颗小螺丝钉。它尚且需要精心的研发和制造,“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升空,其背后的社会化大生产所体现出来的惊人魅力,让人回味。

     从军用到民用

  “国家给我们的经费其实非常有限。”高喆说,“但大家都非常拼,废寝忘食,毕竟我们能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干点事。”

  “神舟”五号直接消耗不到10亿元人民币。前四次消耗各约1亿美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说。

  国家八六三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家工程院院士姜景山透露,“神舟”六号的升空研究花费为200亿元人民币。

  有限的经费并未影响企业参与“神舟”六号工作的热情。华旗资讯企划部经理刘之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公司已经有一个预定的计划,向市场推出此次研发成果的民用版录音设备。

  “有一些研发成果,比如防磁、失重等环境下的录音技术没有太大的民用价值,但诸如高清晰录音、高噪音环境下的录音,以及抗震等环境下的录音技术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高喆说。

  不止高喆的团队,事实上,多个企业、研究机构都在致力于把使用于“神舟”六号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民用,这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来自国外一些研究机构的分析也显示,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美国将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在英国,2000至2001年度,航天工业总收入约46亿美元;法国在航天产业方面的收入每年将近200亿欧元;俄罗斯航天发射年收入近9亿美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