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纺织品谈判象征大于实质 第六轮可能未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 15:02 三联生活周刊 | |||||||||
周一凡 中美纺织品贸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近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它已决定接受国内纺织行业的要求,考虑对13个类别的中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该委员会将于明年1月就是否需要
这一决定涉及的产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将于今年12月31日配额期满的9个类别产品,该委员会将考虑是否应国内行业要求延长对这些产品的设限时间;二是考虑是否对4个新的类别产品实行配额限制。这4个新类别产品是:粗棉布、薄织麻布、细麻布/薄纱;男式成人和儿童羊毛套装;聚酯细丝织品;其他成人和儿童人造纤维外套。 就在9月的最后一天,中美纺织品第五轮谈判无果而终后的第二天,美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再次推迟对针织布等4种中国输美纺织品作出是否设限的决定至11月30日。这被认为是美方开始让步的表示,然而5天后,美方便表示考虑对中国纺织品新的设限规定。 今年以来,由美国商务部牵头负责的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已应美国纺织行业要求,先后对9个类别的中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美CITA宣布同意考虑业界提出的对我输美棉制衬衫等9种正在受限纺织品的“重复设限”申请,和计司布等4种纺织品的新设限申请。美方这一做法明显违反WTO有关规则,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希望美方从中美经贸关系的大局出发,慎重、妥善处理纺织品贸易问题。 中美纺织品贸易注定要经历一个多事之秋。 贸易战一触即发? 虽然历时三天的第五轮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比此前的中欧纺织品谈判进行得更加艰难,但正如谈判前诸多预测所指向的一样,发生在中欧谈判中的“奇迹”此次并没有在华盛顿重演。 第五轮磋商开始之前,中美两国纺织业界和专家学者都表示对达成协议不抱希望,因为双方立场差异巨大,并早早亮出各自的谈判底线。 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金旭就表示,不比中欧间的类似协议差是中美间新一轮谈判的底线。在第五轮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开始之前金旭说,在中美就何种中国纺织品应受限、出口增长的幅度及期限问题举行谈判后,双方的分歧仍相当大。 中国前驻美参赞何伟文认为,以前的双边谈判一般都会预设时间,如果无法谈成则直接实施限制。现在中美纺织品谈判已经持续5轮,并且双方表示将继续谈判,显示了谈判的希望所在。 但中美纺织品谈判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过程。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过程。每月一“谈”的积极态度,换来的却是每月的“遗憾”。 6月17日,首轮谈判,未果。7月8日,次轮谈判,未果。8月16至17日,第三轮谈判,未果。8月30日至31日,第四轮谈判,未果。9月26日至28日,第五轮谈判,未果。10月,即将进行的第六轮谈判,可能还是未果。 虽然中美就纺织品的谈判已经进行了五个回合。但横亘在双方之间的“几座冰山”似乎并未随着谈判的深入而出现“消融”的迹象。 首先是设限范围。美方希望在现有9类产品基础上继续增加设限种类;但中方则坚持自由贸易原则,对此问题毫不让步。其次是协议时间。美方希望协议所涵盖的时间把2008年包括进去,以此给国内企业更多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而中方则认为1994年乌拉圭回合已向美国提供了10年的过渡期,再多给一年的时间也不可能帮其企业实现转型,因此坚持协议仅到2007年年底。再次是设限基准期。美方认为,应当以2004年自然年度为基准期;而中方则认为,应当充分考虑配额取消后中国出口形势,提出以2004年4月1日到2005年3月31日跨年度为基准期。最后是增长幅度。美方希望中国自动将出口数量控制在年增7.5%的水平;而考虑到国内产能、就业等实际情况,中方坚持年增长率不能低于15%。 “中方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令我们吃惊”,在就第五轮中美纺织品谈判情况接受媒体采访时,美国纺织业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卡斯·约翰逊(Cass Johnson)如此评价。 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就一直强调,在四个关键问题上尤其不能让步的是基准期的确定,“如果中国在基准期上让步就说明中国的谈判是失败的”。 周世俭分析,如果按照美国的要求,基准期设定为200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即使是按照12.5%的年增长额度来计算,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实际增长额也是很有限的。因为2004年纺织品贸易尚在配额管制下,这个基数是比较小的。根据美国海关的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总额为178亿美元,但是今年1至7月份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总额已经达到130.58亿美元。 在周世俭看来,谈判比较理想的结果就是按中欧达成的协议来执行,那样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 实际上,就中美纺织品贸易的摩擦,除了“谈判派”以外,国内一直有“上诉派”和“报复派”这样较为强硬的声音。上诉派认为,中国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仍然受到这样的限制是违背WTO自由贸易精神的。他们主张中国政府立即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来维护中国的利益,这也是WTO赋予中国的权利。商务部研究院多位专家持这一观点。 报复派则认为,面对美国的频频施压,中国手中并非无牌可打。最可能给美国造成压力的就是对美国农产品实行进口限制。持这一观点的人士举出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时,中国因为动用了农产品进口导致美国让步的例子。业界人士就建议中国在对美纺织品争端上“动真格”,即采用限制大豆、小麦等农产品进口的措施来反制美国。 据了解,中美分别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出口国,中国去年进口大豆在2000万吨左右,其中1500万吨来自美国。 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长弗雷德·柏格斯登(Fred Bergsten)也认为中美间的贸易冲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升级。他认为除非中国继续将人民币升值10%以上,甚至达到25%,否则美国参议院肯定会通过苏默尔修正案(Schumer Amendment)。该修正案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27.5%的关税,直到中国按美国要求升值人民币为止。 同时,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的立法,可以更容易地对进口自中国的产品设置新的障碍。两个法案可以“配套”,在年底前提交美国总统,鉴于美国国内的强烈情绪,总统将难以否决这些法案。但实际上,美国一些脆弱的产业(如服装业等),无论汇率如何变化,都会寻求保护对抗中国。 “中国会有正当理由进行报复,从而触发一场贸易战。”弗雷德·柏格斯登说。 合作的利己主义 此次贸易争端处于一个敏感的时点——中国正快速成为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贸易顺差国,而美国成了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贸易逆差国。中国2005年的全球贸易顺差可能增加两倍,经常账户盈余大致会翻番,接近1500亿美元,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5%左右。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趋近8000亿美元,即美国经济的7%左右,而且还在继续快速上涨。 美国方面担心,伴随中国服装进口大幅增加,今年的美中贸易逆差有可能在去年创纪录的1620亿美元的基础上进一步飙升30%。 美国服装制造商称,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低价商品涌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国19家工厂关闭、26000人失业。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联盟(AMTAC)执行主任Aauggie Tantillo表示,除非中国能与美国签订合理的全面纺织品贸易协定,否则该组织将尽其所能地运用WTO体制下的保护措施,来保障美国的纺织产业。 “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的确很大”,一位美国财政部官员说这话的语气非常严肃。实际上,就在中美进行第五轮纺织品贸易谈判的时候,“除了有关卡特里娜飓风的议案外,目前在国会还没有什么议案比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议案更受重视”。 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博士指出,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贸易谈判结果对国民的影响日益上升,仅纺织服装部门的直接就业者就高达1900万人,其出口金额约占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20%。中国政府不可能不考虑这个现实。 “目前,美国对华设限纺织品的可出口数量已基本用完,而双方还没有就未来的出口增长率达成一致,许多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将面临着停产、减产、转产的考验。如果其他WTO成员都如法炮制地采取特别保障措施,对中国的外贸和就业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陈少强说。 另一种更令业界担忧的情况是,一些奔着取消配额而到中国投资设厂进行加工贸易的企业在压力之下,可能会将投资转移到中美洲或者其他国家,对于外贸依存度颇高的中国纺织业,这样的产业转移影响深远。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美国、欧盟为全球纺织纤维消费的前三大国家(地区),占全球纤维消费总量的70%左右,因而从长期来看,欧美两大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过去由于我国长时期受到配额的约束,对这两大市场的增长空间受到压抑,而我国对非设限国家的出口已经比较成熟,增长空间极其有限,要想根本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量空间,就必须稳步提高我国对欧美市场的占有率。 有专家预测,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量的贡献率中,50%以上将由中国来实现。 实际上,谈判桌前博弈的背后,是两个国家和两国国内多种力量的较量。任何让步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重大利益当前,谁也不会轻易松口。 美国谈判学会主席尼尔伦伯格(Gerald I.Nierenberg)对谈判下了一个定义,谈判是“合作的利己主义”的过程。国际谈判实际是一个“双重博弈”,既是谈判双方国与国利益的博弈,也是国内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弈。面对艰难的对手,较好的办法并不是先作出些微小的让步,以换取对方的善意,谈判双方应该是在不断讨价还价中赢得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谈判者绝对不应该是个大度的人。 分析师指出,中国决策层既然宁可谈判无果而终,也不签署条件不合理协议时,必定充分考虑过这样做代价如何。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截至9月22日,在美国限制进口16类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中,有12类已经达到或接近限制数额。但是,既然受限产品中有1类设限期到10月28日截止,7类设限期到12月31日截止,那么,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达成一项条件不合理的协议,从而把我们明年、后年乃至2008年的出口都限制住了,还不如直到设限期结束。因为WTO《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f)款规定对每类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特保措施只能使用一次,且不得超过一年。 自由贸易非完美世界 美国的一位资深国际贸易律师Roy Delbyck曾表示,如果中国的企业认为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就可以进入到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完美世界,那么真的是太天真了。Roy Delbyck提到,5年前,他曾经看到《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该社论称“美国在纺织服装行业方面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事实上,当美国最初开始接受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理念的同时,也曾经以保护国内产业利益为由,对来自英国的纺织服装产品说“不”,今天,美国只是将那一幕历史重新演绎。 美国纺织和服装进口商协会(US Association of Importers of Textiles and Apparel)在华盛顿的贸易律师布伦达·雅各布(Brenda Jacobs)说,在欧洲出现的中国纺织品滞港的问题,已经表明了不仔细征求行业意见就实施新限制措施的危险。“如果你不了解情况,你就不能谈成一个可控制的数量。” 而美国政府官员却明确表示,他们将争取对他们觉察到的威胁实行配额,而无需一直等到市场秩序受到扰乱之后。这将确保保护性措施每年延续一次,而无需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收集贸易数据。因为,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激增”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假定“损害”,已经激怒了美国的政府官员。 实际上,早在1994年各国就消除纺织品贸易配额达成协议起,全世界所有人就知道这种激增迟早会到来。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早在多年前就丧失了在这些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发达经济体中富裕国家就业数量并未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问题是,开放市场经济上的益处虽然确确实实,但很难精确量化,因为这种好处是长远利益,而且范围广泛。但对实施者和实施对象而言,贸易保护的成本更容易确定。 反观国内,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近几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的数量突飞猛进,但是贸易额没有同比例上升,有时候基本没有增长。 “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配额取消后带来的低价竞争。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商利用我无配额成本对我压价,将企业原来支付配额的费用转为美商的利润;二是配额取消后,我国出口商家相应增多,竞价外销,美商则乘机杀价。”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商务领事汤传锋说。 中国纺织品的这种低价出口和出口的无序增长,不仅使我们丧失了正常应得利润、自降了出口商品的档次,更加大了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几率。 观察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以上,如果在贸易条件较好情况下,应该说不是什么不利因素,但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走高往往伴随着的是中国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而且恶化程度是相当惊人的。中国“稳坐”国际反倾销、反补贴对象国的头把交椅11个年头,这11年本来给政策调整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机遇。然而,由于利益集团过于强调短期利益的得失,并没有从中得到足够的警示。这是出口企业“利欲熏心”的短视作祟,政策也在这方面起到强化作用,这些都需要深刻地反思,不能因为目前应对中国频繁的贸易摩擦就无暇顾及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