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工业转包进入实质操作 五亿美元来重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9:25 《时代信报》 | |||||||||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预热,重庆汽摩配件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11月7日,中国第一次以工业转包订单发布为主旨的国际工业转包展览会,即2005中国国际工业转包展览会将在重庆举行。 信报记者 刘隽刚 报道
据悉,目前已确定有16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本次展会,而意大隆巴第(LOMBARDINI)集团、英国Ultra Dynamics Limited公司、Throughput公司、Pudsey Diamond公司、Denso公司、德国Steer tech公司、Bilstein公司、法国DISCOVER集团等100多个国际转包商已经与展会组委会传达了对接洽谈意向,并提供了近3亿美元的待需作业订单。据本次展会组委会称,此次工业转包博览会将确保200家以上的企业及其代表来渝参展采购并提交5亿美元以上的订单。 产业基础深厚 按照这次展会主管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说法,“中国国际工业装备展(CIF)是在中国运行时间最长的工业装备专业展会。在过去的10年里,成千上万的工业制造者和超过10万的专业买家利用CIF这一平台促进了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工发组织而言,将展会选址重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重庆汽摩零配件产业基础深厚,并随着重庆发展汽摩配件产业的决心和规划而迅速崛起。 一些数据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整个产业发展的状态:2004年重庆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6.75亿美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8%;2004年重庆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69.8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5个百分点;2004年重庆汽车产销首次突破50万辆,即生产50.43万辆,销售50.17万辆,分别比2003年增长21.41%和21.13%,占全国汽车产销总量的11.4%;2004年重庆市摩托车产销量已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出口第一,2004年重庆摩托车产销量超过500万辆,比上年增长8.5%,占全国摩托车总产销量近30%。 即便在2005年重庆摩托车行业受各种条件限制导致产销下滑,但作为行业内的观点来看,中国最大的摩托车配件生产基地依然非重庆莫属。 瞄准国际订单 在此之前,重庆市政府在规划整个产业发展时,逐步改变了重整车轻配件的观念。随后,重庆市政府于2003年12月对外宣布了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将对上千家汽摩配企业进行整合,重点扶持388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配件企业做大做强做精,适应重庆汽摩整车的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的供应商。目前,汽车、摩托车产业是重庆市最主要的支柱产业,汽摩配件产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截止2003年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市政府将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创造条件鼓励汽摩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手段优化供应商,以整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为载体,通过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吸引更多的优势零部件企业来渝发展。汽摩配件企业整合资源的第一阶段是把优势零部件企业发展为全国供应商,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供应商,预计到2010年,重庆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这一规划已经在现实领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2005年初,重庆市经委副主任杨林在介绍重庆汽摩配件产业发展状况时,颇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国内排名前百位的汽摩配件企业中,很大部分是重庆企业,可以说,现在重庆造的汽摩配件已经在国内享誉甚高了。” 花费了一年时间走出重庆和西南的同时,迈向国际订单的脚步也丝毫没有停顿。关于汽摩零部件转包的各种研讨、展示及对接会议有步骤的一一举办,使得原本对国际市场毫无概念的重庆企业人逐步具备了跨出国门的理念。 加快对接速度 不到半年以前,记者在采访一些参加工业转包研讨会议的企业代表时,他们还对接收国际订单懵懵懂懂。 一位企业代表介绍说:“虽然我们也知道迈出去的必要性,但是从国际订单的获取上来说与国内市场有很大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意识上的不同,尽管从技术方面而言,我们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外企业的要求,但是由于参照的技术标准和生产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对方依然有可能拒绝合作,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改变观念,逐步与国际接轨。” 众多企业人士的看法都类似于此。 产业管理规划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重庆市有关部门连续组织了数次研讨及对接会议,为企业灌输国际市场理念,同时也安排了跨国采购公司到重庆与企业对接,尽管在当时看来,重庆的汽摩配件走上国际舞台似乎还有段距离,但理论加实践的培育方式,很快就酝酿了一批潜在的国际配套企业。 因此,2005国际工业装备展的目的是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装备展还安排了各种专门措施以促使“配套”成功。 提供展示平台 据悉,与一般的展览和贸易对接活动不同,本次转包展览会及订单洽谈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国外优势工业企业寻找长期的中国配套企业。对于国内工业制造企业来说,短期的采购性订单对企业的成长没有重大帮助,一个工业企业要想充分发展,就必寻找长期的合作伙伴,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2005中国国际工业转包展契合了国内中小企业需要,邀请了以建立长期配套关系为订单洽谈目的的国际企业来华参展,国内企业将长期受益。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与举办的2005中国国际工业转包展是一个‘互换式’展览,它包括了以供应商为主的展示区和以采购商为主的洽谈区两个功能区,作为供应商的国内企业和作为采购商的国外企业均需设置展位,供应商以展示企业产品质量、加工能力、装备特点和质量保证能力为主,采购商以展示企业研发能力、市场地位、配套需求为主。国外企业的专业采购经理与国内供应商将在展会现场基于具体订单进行深入贸易洽谈,成功率高。” 完善对接流程 实际上,作为西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困难,是信息闭塞与意识欠缺。另一方面,与国际企业缺乏足够的沟通,使得双方在谈判时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耽搁。因此,要想促成瓜熟蒂落,最关键的是要双方都能知己知彼。为此展会建立了完善有效的前期对接流程。 对国外企业,组委会建立订单标准格式,要求国际企业发布的订单要具备可操作性,必需提供图纸(或产品样品)、技术标准、包装物流条件和商务条款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方便接单企业能据此对发单企业的需求进行深入而有针对性地前期准备。 另一方面,组委会要求拟参展的国内企业填写“订单需求调查表”,列明自身主要竞争优势、装备特点和企业希望发展的目标市场、愿意接受的订单类型及企业的基本情况。 只有满足基本条件,有具体订单洽谈意向的采购或供应企业才能派出代表参加展会。届时,组委会在展前将根据采购及供应企业的要求,为企业进行展前的商务安排,并将这种安排结果通知采供双方。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组委会将向采购和供应方相互传递企业资料,发出订单图纸,邀请供应商和采购商参展,向参展企业发布洽谈指引,希望参展企业能针对具体产品做好充分深入的洽谈准备,从而在展会现场获取满意的商务洽谈成果。 创新分类标准 为更好地促进采购双方的贸易对接,展会创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分类标准。对订单供需的分类,从行业分类跨越到按加工工艺的类型及其特点的分类,进一步挖掘了市场的深度,使订单的分配更加具体化、简洁化,最大限度的扩展参展企业的市场适应范围,还大大提高了订单分配的准确性。据悉,类似的分类标准还将延用到今后的展会中。 类似的措施还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会中,似乎考虑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筛选的外来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订单具有单价高,接单周期短的特点,对于国内乃至重庆中小型企业而言更容易接受,也许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一点,国内其他地区也有不少企业来到了重庆参加展会,很显然,面对这样一大块蛋糕,谁不想来分一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