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国纺织徘徊在三极格局之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08:53 中国经营报

    作者 杨利宏

  也许是巧合,首次输欧配额纺织品招标与2005上海跨国采购交易会不期而遇,最终公示的招标价格成为国内外参会企业时刻关注的焦点。来自欧美的采购商希望早日确定采购数量和合作厂家,在竞标结果公示之前迟迟难以下单;对于习惯了“订单式”生产的中国企业来说,则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10月中旬即将开幕的广交会,配额竞标的结果将直接决定这些
企业的接单能力和市场预期。

  从近日商务部公布的招标结果来看,中标的3000多家企业超出了参与竞标企业的一半以上,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数量几乎三分天下,似乎达到了商务部以“价格优先”的竞争性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的初衷。但看似皆大欢喜的公开电子竞标,并没有消除长期以来在配额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歧视和配额市场的“寻租”行为。

  事实上,2006年全年公开招标的数量只不过占中欧

纺织品协议量的30%,而本次招标数量也不过为招标总量的60%,产能严重过剩的中国纺织行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在本次竞标企业集中的江浙地区,不少中小企业情愿付出高额的“代理费”,联合起来委托有把握中标的企业投标;更多的民营企业则“未雨绸缪”,已经开始向配额充裕的国有企业和大型贸易公司购买配额,据称此类配额购买的费用一般已经占到了企业生产成本的1/4以上。经历了欧盟“压港事件”之后,中美之间旷日持久的贸易谈判迟迟未果,政策“真空期”让整个产业深深陷入不确定性的贸易氛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自主品牌”的漫漫转型路也让不少企业倍感困惑。

  在近日的上海世贸商城的跨国采购交易会上,来自美国的资深行业分析师Robin Lewis提出了中国纺织业的“两个出路”。一是成为彻底的“市场领导者”,建立自己的品牌,控制生产、行销、配送等整个

供应链;再就是与现有的品牌商和零售巨头结成战略联盟,“能够直接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发送到每个零售店的门口”,成为供应链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原因在于美国在整个产业具有垄断性的“终端力量”。

  美国的这种“终端能力”根源于纺织业的国际分工结构,即业内专家孙淮滨等所称的世界纺织工业的“大三角”格局。欧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时尚积累,使其成为行业的设计研发中心;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庞大且成体系化的加工制造业,使得亚洲成为纺织品加工制造的最主要一极;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美国,成为行业公认的市场营销管理中心。

  1795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号召美国国民抵制来自英国的纺织品,声称“只要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壮大美国自己的纺织工业”。但210年之后的今天,代表美国国内生产商集团利益的CITA(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对于生产商提出的特保申请几乎“有求必应”。在这样的贸易环境下,中美之间早日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前景已经相当黯淡,而创建自主品牌、掌控供应链对于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来说显得更加勉为其难。

  其实,根据美国达拉斯市场管理中心的统计,年初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摒弃传统的FOB(离岸价格)交易方式而采取OTB(到岸价格)方式,这意味着更多的中国企业不再交货给亚洲的集中采购商,而是与美国零售商直接交易,并且这样的交易方式已经成为主要趋势。

  长期受困于“三极”格局贸易保护下的中国纺企,如果能赢得沃尔玛等跨国零售终端的紧密支持,深度参与品牌商和零售商的采购决策,从而结成有效的供应链联盟,也不失为一条更加现实可行之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0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