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炼化公司组建在即 中海油贯通上下游冲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 09:5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李曾唐 上海报道 勘探型油企中海油贯通上下游的既定战略正进入冲刺阶段。 9月27日,中海油总公司与深圳市政府在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化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这份协议中,深圳方面承诺不但将继续协助中海油推进大鹏湾LNG二期项目的进程,而且将协助中海油开拓深圳的油品市场,建设一批加油加气站。 此举不但标志着此前一直为中石油、中石化垄断的国内成品油销售市场终于增加了新的竞争者,亦意味着,中海油终于可实现其在成品油零售领域内“零的突破”,向真正意义上的采油、炼油、销售一体化的全业务石油公司迈进。 有消息称,为了整合下游产业资源,中海油将专门成立一个与中海油股份公司及天然气与发电公司平级的炼化公司,以统筹规划发展中海油下游的炼化业务。 中海油总部企业形象经理刘竣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深圳的这些加油站可能也会划归到炼化公司。”这亦等于证实了中海油将新成立炼化公司的真实性。 一位接近中海油公司高层的人士认为,由于有消息称惠州炼油项目管理项目组的高层都将进入新成立的炼化公司,因此惠州项目及中海壳牌很可能将划入未来成立的炼化公司当中,而中海油气和海油富岛的业务是否会纳入新成立的炼化公司也是中海油下游业务重组的焦点。 对此猜测,一位中海油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炼化公司组建的具体方案尚未确定为由予以拒绝评论。 贯通上下游 在石油工业体系中,按照产业链分布,原油的勘探开采属于上游业务,而炼油化工及成品油销售则被划归下游。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大型石油公司都是走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路线,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部分化解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亦符合石油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而作为中国唯一的海上石油企业,中海油在1982年成立之初只有上游勘探业务,而没有下游炼化、石化及销售业务,时至今日,中海油所获得的绝大部分原油仍必须交由中石化进行加工。 出于做大做强的考虑,中海油急欲进军下游产业,使其发展成如中石油、中石化那样的全业务石油企业,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 刘竣山回忆说:“20年前,即(中海油)第二任总经理钟一鸣任上,总公司高层就提出要将中海油发展为上下游一体化、工业体系完备的大型石油公司,并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1994年12月28日,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的海洋石油富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油富岛)一期化肥项目在海南岛开工建设,并于1996年10月28日正式投产。是为中海油依托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首次尝试。 在发展化肥业务的同时,中海油又看到利用渤海湾重油生产沥青,同时进行配套炼油业务的的前景,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海油气开发利用公司(简称中海油气)以加快油气利用开发。 2003年,中海油气联手山东滨化集团、北京天地乐有限公司、北京京胜工贸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中海沥青股份公司,该公司拥有原油一次加工总能力320万吨/年,是为中海油第一次介入炼油领域。当年,中海沥青就实现总销售收入70多亿,其中炼油业务的收入达60多亿,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 此后,中海油气再接再厉,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海沥青(泰州)有限责任公司、中海石油湛江燃料油有限公司、宁波大榭利万石化有限公司、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中海油气有限公司等独资或联营公司,由此实现了在炼油领域中的初步布局。 而更为引人瞩目的当数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及与之配套的惠州大炼油项目。 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设计乙烯产能80万吨/年,将于今年底前竣工投产,而与之配套惠州炼油项目是中海油的独资筹建项目,总投资达170多亿元,设计年加工规模为1200万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单系列炼油项目,以集中加工渤海高含酸重质原油为主。 “未来公司的一个核心发展计划是依托惠州的大炼油项目,拓展广东成品油市场。此次与深圳市签约正是出于打通石油产业链的考虑进行的。”刘竣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夹缝策略 然而由于受政策所限,中海油大规模向炼油化工及销售领域拓展一直必须面对重重障碍,即便在1998年国内石油行业大重组时这种局面也未得以改变。1998年的重组虽然确保了中海油在国内海洋石油运营方面的垄断优势,但同时也束缚了其向上下游一体化的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挺进的脚步。 而近两年,随着有关政策的逐步放开,中海油挺进下游又面临着新的难题:一方面经过中石油、中石化多年的运营,特别是1998年石油行业重组以后两大巨头密集的抢点布局,国内适合布点的地区几乎已尽入两大集团旗下,可供中海油发展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仅关注海上采油,中海油在拓展下游业务时,亦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的瓶颈。 “我们实施的是‘夹缝战略’,毕竟国土广阔,市场广大。不可能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把所有的市场都垄断了,这就给我们留有机会;同时我们也不会采用几年前两大公司近乎血拼的方式去争夺市场,而是谋求与各方合作,共同发展。”一位中海油高层接受记者采访时,以重点语气强调了“共同发展”的方针。 “中海油所谓的‘共同发展’是与地方企业及民营公司积极谋求合作发展,这等于间接支持了地方小炼油厂无所顾忌的扩能,会给我国石化工业带来极大的浪费。在山东,那些小炼油厂都在向千万吨级规模挺进,目前当地总炼油已达3000万吨,而未来的市场容量肯定无法消化这么多产能。”一位中石化炼油事业部人士对记者如此表达对中海油“共同发展”方针的不满情绪。 “事实上,即使是惠州大炼油项目,在当年报批国家审批的过程中也都遭到中石油、中石化的强烈反对。”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时中石油、中石化也在申请新的炼化扩能改造项目,如果三大公司的项目全部获准建设,仅广东一省炼油能力就达6000万吨以上,显然这些新增产能是目标市场短时间无法消化的。 当时即有人提出,将中海油并入中石化,这样既可以弥补中石化上游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中海油打通产业链的梦想。但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公司先后海外上市,这一建议被最终放弃。 但是,中海油对自身必须迅速做大做强的紧迫感仍然非常强烈,同时亦加紧了闯入下游的步伐。 一方面中海油低调评论自己的炼化业务,即使谈也是只讲惠州项目,其余不作涉及;另一方面,积极从中石油、中石化内部招揽人才,加强自己在炼化业务上的人才储备。目前,中海油内部负责炼化业务的总经理助理、惠州炼油项目管理项目组组长郑长波即来自中石化广州石化分公司,而项目组的副组长也由原中石油大庆炼化公司总经理担纲。据悉上述两位人士极有可能成为即将成立的中海油炼化公司首脑。 “我们希望国内未来的成品油市场格局是多家供应商的有限竞争,这既可改变目前完全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实现石油市场化的目标,又可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损耗,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一位发改委能源局官员说。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海油获得了冲向下游领域的机会。然而总体规模小、技术力量储备不足却是其短时间难以弥补的硬伤。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实现良性发展,上述接受记者采访的中海油高层人士透露了一些中海油未来的发展规划思路。 “中海油自1990年代就在内部实行条块化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有了很多经验。炼化等下游产业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我们在组织构架上一开始就可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专业化管理,因此效率还是不错的。” “依照这一思路,未来的中海油下游板块将可能按成品油生产与销售业务、化工业务及沥青业务来划分成立专业的炼化公司、化工公司和沥青公司。”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