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辽源袜业:转型东北的小狗经济样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 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秦旭东 长春、辽源报道

  今年64岁的孙立君是辽源雅兰斯袜业加工厂的老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通过他的故事,讲述了辽源的“小袜厂、大产业”。

  “倒不见得是在乎出头露脸,宣传宣传咱们的袜子那才是实的,”在这个辽河源头的
东北小城,民众越来越习惯于以市场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告诉记者,“东北人也能像广东人、浙江人一样做强经济。”

  辽源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袜子之乡”,在广东、浙江雄霸天下的中国袜业格局里,辽源宛如北方大漠里的一片绿洲。现在辽源袜子年生产能力达到2亿多双,占据东北、华北和西北大片市场,而且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

  “项目已经通过省里批准,规划年产量20亿双的辽源袜业工业园正式启动了。”辽源市工商联会长陈伟告诉记者。而吉林省政府调研室产业与区域经济处处长马利彪最为看重的,是这里形成了集团公司和个体私营小厂结合的产业集群,它是东北“小狗经济”的一个样本。

  小狗经济

  三条饥饿的小狗,一只咬尾巴、一只咬鼻子、一只咬腿,可以打倒大斑马。

  “小狗经济”这个形象的说法,是北京视野信息咨询中心主任钟朋荣的妙手偶得。1999年他在浙江台州考察时,看到《动物世界》里的镜头,联想到这样的经济模式——精密的产业分工,辅之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在特定区域形成产业聚集、企业聚集和市场高效运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规模效益。

  吉林省的专家曾专门向吉林省省长王岷做过关于“小狗经济”的汇报会。王岷希望吉林不仅有一汽、吉化这样的大企业,还要有千军万马的“小狗经济”。

  马利彪分析,“小狗经济”在东北不乏资源和土壤,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就能繁茂生长。

  往日的辽源,产业格局在计划经济的国家大布局下,按照省内的小布局,建立了很多生产单一产品的工厂。在重工业为主的东北,辽源的轻工业布局较多。

  “东北小上海”的美誉,曾是辽源人的骄傲。早在1960年代,辽源就建有两家国营企业,第一针织厂生产内衣,第二针织厂生产袜子,两家工厂最兴盛时曾有两三千工人。

  今年六十多岁的董文喜是第一针织厂的第一批学员,曾担任第一针织厂厂长,1993年退休。董文喜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两家国营老厂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效益逐步下滑,开工不足,后来不断裁减人员。

  下岗的工人们只能自谋生路,陆续有个体小作坊出现,大多是夫妻店,规模虽小,但数量日渐增多。“老国企眼看就要黄了,小袜厂倒兴盛起来。” 董文喜说。1996年,小袜厂发展到二三十户,织机从两三台到几十台不等。

  第一针织厂在1990年代最终破产,而奄奄一息的第二针织厂则通过整合优质资产,分为松鹤和华峰两家厂。后来两家企业转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民营经济占据天下。现在,辽源袜业已形成以两家骨干集团为龙头、四十多家专业厂家群聚的格局。

  产业分工

  1996年是一个坎。

  之前,多数私营袜厂基本上处于小打小闹阶段,热闹但尚未成大气候。1996年,董文喜成立了天马袜业公司,如今已发展为辽源袜业两巨头之一;而由华峰转制而来的欧蒂爱公司则成为另一巨头。

  在研究者们看来,1996年的特殊之处在于产业分工的出现。以租用10台袜机起家的董文喜,最初是承接华峰袜厂部分工序的外包业务,做配套加工。“当时加工一双袜子大约能挣5毛钱,利润不小了。”到1998年,天马袜业公司有了100多台织机。2003年,董文喜又收购了松鹤,成立了松鹤·天马袜业总公司。

  而在孙立君看来,几家强势企业出现后,小袜厂需要向大企业靠拢,专做“凤尾”,“关键不在于你干品牌还是干配套,而在于赚不赚钱”。

  昔日华峰的厂长、如今欧蒂爱公司总经理关桂田认为,欧蒂爱的成长为辽源袜业搭建了一个产业集群化的平台:目前有六家中小企业厂家长年和欧蒂爱合作,为其加工半成品。欧蒂爱进行质量检验和总体营销。

  袜子漂染工序的污染问题,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也相应得到解决。欧蒂爱提出“分散织造、集中漂染、统一处理污水”的方案,在自身生产能力只有1000万双的时候,就投资建设了生产能力达6000万双的染整及污水处理工程。天马袜业也有成规模的染整及污水处理设备。2004年,有十家袜厂联手设立了连心城袜业染整有限公司,专门开展染整业务。

  政策转向

  1996年被人们深刻记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一年辽源市袜业公会成立,政府开始改变对袜业的态度,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软环境大为改观。

  孙立君回忆说,1995年前,围绕垂死的第一针织厂周边,产生了大量小规模的内衣私企,但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种种限制、罚款不断,那些小企业最后基本上都倒闭了。

  身为袜业公会会长的董文喜说,当时害怕步内衣行业后尘的小袜厂们不像国企那样有个主管机关,他们想找个“婆家”,工商联是唯一的选择。

  辽源市人大副主任詹尔基当时是工商联的会长。在工商联的协调下,辽源市袜业公会成立。

  时任市长的赵炳辉想重振针织业解决就业问题,而内衣业已是明日黄花,只能选择袜业。1996年11月,市长召集相关国企老总和税务、工商、环保、技监等各部门开座谈会。发展初期问题多多的私营小企业终于有了一席之地。政府连发三个文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袜业。用赵炳辉的话说,“政府要像呵护孩子一样保护成长中的产业,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光打光骂只会把孩子骂傻,不能让他成才”。

  随后,税负过重等问题得到解决。当时一位区级地税局副局长因为到袜厂揩油被撤职查办事件,几乎引起了一场“地震”。另外,政府相继出台按照织机数量给予税收优惠鼓励等政策,电力、污水处理、企业融资、专业市场建设和行业指导、整体规划等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1999年,以当时市长刘永新为组长的袜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同年,由工商联主导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协会”也宣告成立。辽源袜业开始走上快速扩张阶段,成为地方主导产业之一。而目前正在进行的袜业工业园的建设项目,在先前的行业规划里已经酝酿良久。其中,以工商联为主导的综合协调和以城市信用社为主的企业融资,成为整个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辽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广忠介绍,袜业只是辽源民营经济优势产业之一,选矿设备制造、建筑塔吊(塔机)制造也是辽源的特色优势产业,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这两个行业和袜业有类似的发展路径,也是以旧的国营企业——辽源通用机械厂和重型机械厂为种子,在老企业逐渐衰败的过程中,一批大大小小的民企成长起来。

  目前,辽源的选矿设备制造企业有八九十户,建筑塔吊(塔机)制造企业十多户,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集群格局,并逐渐出现产业整合。2002年,辽源选矿设备制造协会成立,以改制后的重型机械厂为主导,联合多家中小企业组成松散型的选矿设备集团,在市场竞争中日渐壮大。

  观念导向

  政府姿态的转变,引发辽源民营经济发展大气候的变化。薛东浩对此感受颇深,现年57岁的薛从辽源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一线退下来后,被辽源市中龙建设机械厂聘为副总。

  关于薛东浩,有一个在辽源广为人知的“市长来信事件”。1998年,时任辽源市工商联副会长的薛到长春,参加吉林省组织的一个工商联会长培训班。薛和来自松源的一位会长的发言被刊登在《中华工商时报》上,他们都讲了一些“实话”,指出两地民营发展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但是培训结束后他们得到了不同的待遇。松源的那位会长被调整到其他岗位,而薛东浩却意外收到了一封信。当时的市长刘永新看到报纸后,亲笔给薛东浩写了信,表示感谢。信的全文被刊登在第二天《辽源日报》的头版头条,一场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此展开。

  1999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公室”在市工商联挂牌,薛东浩开始了他的新使命。2001年,按照吉林省统一的机构改革方案,辽源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薛作为常务副局长入职。“这个机构和其他执法部门不一样,它承接了以前工商联的一些工作,不是管理,而是个服务性的指导协调机构。”

  如今,一个所谓“三不论原则”,在辽源深入人心: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东北人靠在国有企业上,实在有些习惯了,这些消息,让人感到有些兴奋。”一位来自辽源东丰、名叫孟庆德的网友,对这个东北城市的新风,表达了欣喜之情。

  “孵化”中小企业的辽源经验

  辽源是吉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位于市区最繁华的大什街口的银座大厦,有辽源最豪华的SHOPPINGMALL(大型购物中心)。而不少人慕名而来,却是冲着这座大厦东侧不起眼的一个角落——辽源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辽源市城市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

  与很多其它城市不同,在辽源,城市信用社的网点遍布市区,不仅数量多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办公设施的气派也甚为出众。

  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通俗讲法,就是“孵化器”,而辽源市城市信用社,“据我所知,可能是吉林省唯一赚钱的一家城市信用社,综合效益在全国也能排在前十名。”辽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原工商联会长詹尔基告诉记者。

  自央行1998年发起城市信用社改革以来,全国城市信用社的法人机构数已经从1998年末的3300多家,减少到2004年底的693家,资产状况好一点的就70多家。其中半数以上处于停业整顿状态,而仍在运营的大多在东北。

  如此背景下,小城辽源的经验价值,就不仅限于辽源了。

  辽源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于2003年6月成立,是希望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协会”(下简称非公经济促进会)的基础上,从之前的单一融资服务,扩大到信息咨询、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为民营企业融资,以前是工商联和信用社一起做,现在基本上轨了,主要是信用社在操作。”詹尔基告诉记者。

  据服务中心网站介绍,该中心是依市编制办批准成立的隶属于市政府的事业单位,目的是为了“配合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集群经济’发展战略,弥补处于转型期间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不足通过市场手段配置资源,扶持辽源市当地中小企业发展”。

  辽源市还有吉林省唯一一家省级民营经济开发区。按照设想,“孵化器”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宏观环境,为企业配置资源和提升经营要素的微观环境,在前期“孵化”培养中小企业的胚胎和好苗,而开发区在后期“培植”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具体而言,中心通过市场手段,引入各类服务企业,形成以资金、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管理中介为主体的要素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成为创业的摇篮。

  而信用社介入始于1996年。辽源民营经济从“提篮小卖”阶段向规模化扩张之时,对资金如饥似渴,但根本入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门,工商联只能向信用社求助。当时势单力薄的信用社也需要一个发展突破口,一拍即合之后便是谨慎的试验。

  以两百箱袜子抵押和由两个保证人担保,辽源市天马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董文喜成为第一个受益者,获得10万元贷款,为天马袜业打开起步之门。之后,由袜业协会和信用社签订联保合约,袜业企业得到资金支持,获得扩张性发展,到1998年末,试点向整个非公经济全面铺开,贷款总额达到1000多万元。

  1999年,由工商联携手信用社成立非公经济促进会,作为为非公经济融资的专门民间组织。按照《促进会章程》和《会员贷款办法》,会员须在信用社开设基本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定额存款5万元,获得贷款资格;信用社通过资产抵押、有价

证券质押和会员联保等形式发放贷款,并可对资信好的企业一次性授信。

  詹尔基介绍,到2002年末,信用社对近百户会员企业放贷累计达5.7亿元,自身资产总额,也从协会成立之前的2亿多元发展为目前的20多亿元。

  吉林省政府参事、原省工商联副会长桑洪瑞对此曾做过一个调研报告。桑洪瑞分析,城市信用社“有着制度、人员和地缘的亲和力,”它介于官方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机制灵活,又土生土长,立足本地,定位于服务民营经济,又和民营经济一样遵循市场轨迹。

  2001年初,在非公经济促进会的基础上,信用社吸纳社会资本入股,有10多家民营企业投资入股,董文喜即是股东之一。据辽源得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对信用社投资390万,持股比例9%。詹尔基透露,这是除当地政府之外最大的民营企业股东。

  按照辽源市的计划,辽源市城市信用社争取三年内发展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秦旭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