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CBD雕塑灵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 17:0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陈文雅 综合报道

    为什么一个城市要有CBD?在西方国家似乎并不非要有这么一个商业平台,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城市化已至均质状态,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但对于发展速度极快,而资源又分散的中国城市来说,一个集中商务功能的CBD确有其必然性。对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而言,CBD已经不是该不该建的问题,而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CBD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使CBD富有活力并可持续发展?当我们的能量在拥挤的交通中消耗掉的时候,人们的视线被百米级的大楼屏蔽掉的时候,人们的情感在紧张的商务活动中变得麻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CBD的活力之源产生忧患意识。

  那么,怎样避免让CBD异化为一个冷漠的、僵化的、机械的城市空间?基于创造商务与人文平衡的考虑,《经济观察报》、中央美术学院和“光华国际”项目共同发起了光华国际-CBD人文论坛,并于2005年9月17日举办了以“人文-平衡”开放空间雕塑展为主体的论坛活动,就CBD艺术街这样一个探索性的产物展开话题,探讨了CBD核心价值、人文公共空间、艺术与城市建设等问题。

  公共空间人文忧思

  CBD,中央商务区,高节奏、高密度的商务活动区域,一个城市地价楼价最高的区域,一个城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甚至成为国家经济形象的象征。在这样一个标准化、程序化的城市空间中,身处其间的人类仿佛成了一个精密的螺丝钉,效率像一个堂皇的借口,可以淹没身处其间的人类的诸多基本需求。拥挤的交通,越建越高的大楼,以分钟为计量单位的商务节奏,成了人们每天习惯面对的宿命。

  “物的增值与人类的贬值成正比。”对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马克思曾有这样一句精辟论述。人类的发展模式建立在对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及快速的生产消费上,作为经济及商务活动主体的人发生了“异化”,人和周围的环境发生疏离,人的情感和直觉能力受到挤压变异,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严重失衡,直接的后果就是想像力、创造力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下降。这种现象特别突出地反映在经济及商务活动最集中的北京CBD区域,商务人群紧张的工作节奏、强大的工作压力、突出的亚健康状态,拥挤的交通、缺失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和艺术的沙漠……使这个区域的价值与活力大受影响。新浪、搜狐、摩托罗拉等著名公司的迁出,已经给北京CBD敲响了警钟。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CBD时,无法选择的是高密度的财富聚集,而可以选择的只有自己的态度。“如果流动的财富只是原因,那我们期望它的结果是能够造福于更多的人;如果一定要行走于这个嘈杂的空间,那么我们期望这里还可以有心灵呼吸的声音。”“CBD艺术街”的设计者如是说。

  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博士感觉到,目前全国城市对艺术,特别对雕塑有一种极度的渴望。我们的艺术,是仅仅给城市增添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贴一个金,戴一个帽子,还是更深地要从事日常生活中去,为所在的区域居住者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以免情感生活成为一种很苍白的奢华?

  “中国的当代艺术基本上是一个展览语境的东西,基本和社会不发生关系,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公共的社区环境里出现的雕塑,试图跟城市发生深刻的关系。”城市建筑研究评论家、《今日先锋》编委史建这样评价CBD艺术街。

  这大概正是发展商的本意。北京商务中心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北京龙泽源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泽辉表示,CBD缺少文化艺术,“应该把建筑群跟街道,跟历史人文公园有机衔接起来。光华国际做一个以文化艺术为中心的主题商业,想推一个概念,就是‘平衡创造价值’。我们的功能是想做一个国际化,平衡性的商务综合体。”

  中央美院殷双喜认为,对于目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艺术家应该反思,“现在中国是一个大工地,在这样的工地建设的前期,艺术家不应该远远地观望,无所作为。”而在史建看来,从城市角度谈雕塑的问题,实际上远远不是一个雕塑语境的问题,必须是一个公共艺术的问题,“公共艺术必须走到更当代的一个语境当中,每个作品的设计不是以我为中心设计出来的雕塑作品,而是雕塑家把内心的对都市中心环境的深刻体会,跟环境形成一个互动,启发或者是激活这个城市空间。”

  重寻活力之源

  城市景观是人类的欲望和理想在大地上的投影,那么,如何让艺术赋予城市公共空间以活的灵魂,洗涤那些被商务活动冲击得疲惫不堪的心灵?

  “一厢情愿指望艺术家、专家、政府把我们带到美好的未来去,是不可能的。”史建的警言毫不留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周榕则提出了三个反问:什么是城市?实际上城市就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所面临的具体的生存环境而已,但现在的现实是城市仿佛跟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疏离,成为一个类似于宿命一样的既定框架;谁对城市的命运有决定权?现在的状况仿佛是一个很抽象的力量在主宰一个很抽象的城市,每个人都在抽象的框架中顺服这个操作逻辑,城市也越来越成为一个跟人无关的独立运行的系统;这个城市的魅力从哪里来?在我们现行这套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城市运作框架里,是生产不出来的,北京很多有活力吸引力的地方,已经被现行
城市规划
和管理的手段消除了,比如秀水街,比如簋街,包括三里屯服装街。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可怕的“异化”?“我觉得城市的话语权需要解放,不能再垄断在一些看不见的官僚体制中,而要归还给每一个普通人,其中也包括我们的艺术家。在城市规划之外,应进行一个城市的再定义。城市最重要的魅力来源是多样性、差异性,艺术在城市里应该有这种自觉和自信,不应像长期以来这样,完全处于城市的操作链末梢。”针对自己的反问,周榕给出了回答。

  “我希望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能把这个问题纳入一个法律系统去解决。其实美国在1954年最高法院已经有了一个宣告,说城市的建设应该是精神与实质兼顾。1959年费城成为第一个出台公共艺术百分比法规的城市,整个城市的建设资金,要拿出1%做公共空间的艺术,所以公共艺术有时也叫百分比艺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王中提出的“百分比方案”让大家感觉眼前一亮。

  王中认为,这个法规可以从局部城市开始实现,逐渐辐射到别的城市。“深圳规划局已经在上报公共艺术百分比了,上海也在做,而且不止1%,已经批下来一亿元资金。”

  这一做法的可行性得到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的认可。“英国、美国、中国台湾都实施了百分比艺术经费制度,我们国家还没有通过。我觉得现在到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时候了,当然这个比例可以根据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来定,不一定都得定1%,但我觉得有这个规定比没有要好。”

  除了呼吁建立更完备、更科学化、更公正的城市规划的体系以外,史建和杨保军还提出,需要有足够强大的民间力量,对城市发展形成一个修正理念。杨保军进一步给出了具体的方案:“我建议把城市规划的决策权交给规划委员会。委员应来自这个城市的不同力量,有政府官员,有部门的,有专业技术人员和非专业技术人员,规模一般在15-17人。这种做法其实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另外,我倡议将来应该由艺术家们参与到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工作中,一些重大的决策应该有他们的声音表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