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猛
近一年来,焦炭价格快速坠落。山西这个掌控着全球焦炭市场的能源大省,又一次遭遇总量失控、产能过剩的危机。
“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限制焦炭出口,造成焦炭行业资源过剩而价格大跌。截至
8月中旬,在天津港的压港焦炭已经达到350万吨。”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前理事长徐广成日前表示。
山西在焦炭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4年山西省焦炭供应占国际焦炭市场供应的一半。而今年前两个季度因产能过剩,山西省焦炭行业陷入亏损。
9月初我国首部焦化产业地方性法规《山西省焦化产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山西对焦化产业的规范治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生于微利时代
《条例》明确规定全省焦化产业发展要按照“统一规划、控制总量”等原则发展。新建焦化项目必须由省级人民政府核准。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在山西省私自上马的焦化项目比比皆是。全省683家机焦项目中,有618个违法上马,90%未经过环评,80%以上的焦化厂未经过批准。山西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对全省618个违法上马、污染严重的焦化企业进行专项整治。
仅在不到一年前,山西焦炭还被比作“黄金”,焦炭离岸价格一度高达每吨450美元。但从2004年下半年起开始下滑,到了今年二季度,焦炭出厂价格降到了每吨900元至1000元左右,国际价格在每吨17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徘徊。山西某焦炭企业的老总告诉记者,现在这个价格也仅够企业维持成本,甚至还不足。
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山西省焦炭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4.1%,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增亏幅度最高的也是焦炭行业,增亏7.3倍。寒冬似乎一下就来了。
山西省经贸委的相关分析认为,焦炭行业形势惨淡,从下游来看,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钢铁产业去年那种热火朝天的局面不再出现,钢铁价格已开始大幅下跌,为了尽量维持利润,钢铁企业正从各个角度降低成本,“逼”焦炭企业降价是最直接的选择。而在上游方面,作为焦炭产业的原料,炼焦煤的价格一直降不下来。由于当前煤炭供应仍然偏紧,煤炭价格近期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山西大同一家焦炭企业的负责人抱怨说,自己的企业设计能力达上百万吨,而现在月产只有一两万吨,还有30万吨焦炭在港口等待订单,这意味着几个亿的资金压在港口。
同时,受去年市场看好的刺激,各地大上炼焦项目,直接导致生产总量的失控和价格的恶性竞争。山西焦炭行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争相压价十分突出,调控难度更大。
山西省焦炭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只有拥有自有煤炭资源和副产品开发较好的企业能保持盈利,大概占1/3的比例,另有1/3的企业基本持平,剩下1/3的企业亏损。未来焦炭业就将进入大规模的淘汰和并购阶段。
不可承受之重
焦炭在给山西带来众多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可承受之重。违规建设、过度投资、污染环境等问题十分突出。
焦化行业对大气和水的污染负荷已经分别达到山西总负荷的30%和40%。山西目前是全国污染第一大省,而山西省的第一大污染源就是焦化行业,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前三名都是山西省的焦化基地市。许多焦炭生产的市县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堪重负。
山西省社科院在其每年发布一次的山西经济社会预测蓝皮书中就特别指出,政府应该调整好焦炭利益的分配机制。社科院一位专家表示,山西焦炭生产与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态势高度相关,在经济扩张阶段,焦炭需求量骤增,焦炭投资相应猛增,而在超高速增长后,往往是经济周期的回落阶段,但焦炭生产的回落却存在滞后,必然带来产能过剩。从高涨到衰落,山西焦炭业就在这样的宿命中不停轮回。
上一轮焦炭投资热出现在1995年至1997年间,山西焦炭行业经历了总量过剩、争夺市场、竞相压价的“严冬”,最后造成总体利益严重受损的惨痛局面。
《条例》的出台,无疑是为其注射了一支“强心剂”。市场基础机制和行业自律对焦炭业暴利和亏损两个极端都难以调节,在当前部分民营企业总体诚信缺乏、信用管理滞后的背景下,政府的行政手段还要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