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争锋旁观者乐观其成 乳业的乱相与真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11:27 《财经时报》 | |||||||||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公报显示,2004年全国636家乳品企业中,197家亏损,亏损面31%。之前三四年的价格大战,已经让这个行业的利润率由2002年的6.8%下降到目前的5.4%。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利润率下降,亏损面加大,却正是“大浪淘沙”的绝好时机,摧枯拉朽的淘汰赛之后,胜出者自会壮大。 □ 本报见习记者 王婷
1993年,当呼和浩特的“回民奶食品总厂”改制为“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伊利)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有想到,12年后的今天,伊利早已是中国乳业的老大;1999年,当伊利的副总牛根生出走,在一间民宅里开始创业时,他可能也没有想到,6年后,他的蒙牛已经紧跟在伊利之后,成为行业老二。 且差距越来越小。从销售额上看,1999年蒙牛是伊利的1/30,2000年是1/5,2001年是1/3,2002是1/2,2003年接近了2/3。到了2004年,伊利是87.3亿元,蒙牛是72.1亿元。 蒙牛可以被称作“猛牛”,来势汹汹,伊利当然不会小视。所以2005年8月最后一天,在呼和浩特举办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11次年会”,就成了双方的“角斗场”。 场内人:扬长避短 这一天,伊利蒙牛各有所获。 伊利独家向芬兰维利奥公司购买了益生菌——LGG在中国5年的使用权限,这个LGG,是可添加在乳制品中的全球最著名菌株;蒙牛也拉来强援,将与丹麦阿拉·福兹公司合资建立一个“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奶粉厂”(注册资本1.8亿元人民币、年产量逾2万吨),这个阿拉·福兹,在乳业中世界排名第二,欧洲排名第一。 两笔交易,无论伊利还是蒙牛,都在补自己的“短板”。 2004年,在乳业企业的液态奶、冷饮和奶粉三大主营业务上,伊利已经实现全部夺冠的业绩。但其酸奶产品和业界老大光明比较,仍有很大差距。 目前光明酸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60%左右,而伊利不到10%,甚至还不及蒙牛的市场占有率。 而从利润上来看,酸奶的毛利率最高,可达45%以上。伊利和蒙牛擅长的液态奶中的UHT(高温灭菌)奶的毛利率为30%左右。另一种巴氏消毒奶的毛利最低,低于30%。 伊利此次“独家引进”的益生菌LGG技术,多应用于酸奶领域。伊利瞄着酸奶老大光明,眼角也捎带着蒙牛。 蒙牛就直接得多。相比液态奶、冰淇淋业务,奶粉一直是其业务短板,只占到其营业额的4.3%,市场占有率还不足1%。之前,伊利已在奶粉业上做到全国最大,2005年上半年,其奶粉及奶制品贡献了6.59亿元,奶粉在其中占据了96%,奶粉同比去年的增长率超过了40%,加上奶粉一直以高附加值、高营养含量著称。蒙牛当然不甘人后。 场外人:乐观其成 伊利蒙牛场内斗法,旁观者乐观其成。这其中,最高兴的是呼和浩特的地方官员。据统计,2004年该市的生产总值为600亿元,其中,乳业的贡献达到了115亿元。伊利和蒙牛,从2000年至今,已分别为呼市缴税总计超过13亿元以及3亿元。 伊利领跑,蒙牛追得更快,这个在中国声名甚至不及包头的草原城市,眼见着地方财政的“奶水”越来越多,“中国乳都”一名,由此而来。 呼和浩特处在北纬40-47度之间,属于世界上公认的优质奶牛带内。在这个奶牛带里,早已催生了英国、法国、荷兰、美国和加拿大等乳业强国的乳制品工业区。乳业自然成为该地区的传统行业。 2000年,该市就提出“奶业兴市”的口号。至2004年,这个仅140多万市区人口的城市,奶农户已有上百万,奶牛头数也达58.2万头,鲜奶产量达到159万吨,居全国之首。 伊利和蒙牛,行业的老大老二都立足于呼和浩特,他们的争斗,也就变成了呼市“内战”。对呼和浩特来讲,这并非坏事,乳业乱世,其实前途已然明朗:大者愈大,强者愈强,泱及的是那些小企业。 企业混战:大势不乱 与伊利、蒙牛近几年来赚得盆满钵溢相比,其他企业也就没有那么幸运。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公报显示,2004年全国636家乳品企业中,197家亏损,亏损面31%。之前三四年的价格大战,已经让这个行业的利润率由2002年的6.8%下降到目前的5.4%。 面对如此乱世,各大跨国企业——如荷兰的菲仕兰、帕玛拉特、美国卡夫、英国联合利华等外资企业或选择暂时退出大陆市场,或选择以其他方式留下来。 本土的乳业大亨看起来日子也并不好过。从伊利公布的半年报中看,其最大业务——液态奶的毛利率比上期报告下降了3.34个百分点。蒙牛虽一直秉承低价策略,但毛利率也从25%下降到22.4%。 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利润率下降,亏损面加大,却正是“大浪淘沙”的绝好时机,摧枯拉朽的淘汰赛之后,胜出者自会壮大。 而伊利蒙牛,正在这里面的第一军团。目前,伊利已经建成了横跨北中国的最大奶源带,并拥有可控奶牛65万头、基础母牛约50万头,日收奶量超过5000吨。蒙牛也先后以独资或合资等方式,在全国各地共建生产基地近30处。2004年日收奶量4500多吨,年收奶量150万吨,2004年发放奶款30多亿元。 跟在后面的光明、三元、三鹿们,正在形成第二梯队。三元坐镇北京,三鹿依托河北,其中最可能成为呼市双雄对手的光明,却因为沸沸扬扬的“回炉奶”、“毒奶”事件,陷入了危机公关漩涡,大伤元气。 固守北京市场若干年的三元,也已经显示出了疲态,自前年9月正式上市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地发布业绩预警提示性公告。终于在2004年,三元股份年报首次报亏,亏损金额达1.25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6.05%。 难以抽身的“第三梯队”,已经有不少沦落至为伊利、蒙牛这类大型企业,作边缘产品的OEM(贴牌加工)。除此以外,它们便难以生存。此后,这个趋势将更加明显。 牛根生如是说,“在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乳业已经掌握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它本身已经是一头雄狮,所以,无论‘谁来了’,还是‘谁走了’,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轨道从容前行。” 他说的“从容前行”者,除了蒙牛之外,当然还有他的老东家伊利。 乳业双雄会 伊利和蒙牛,都是中国超市里的名牌。但是潘刚的名头,比起牛根生来,就小了许多。这正是两家公司个性的体现。 无论是潘刚,还是已经落马的他的前任郑俊怀,带给伊利的风格总是“稳健”,从1993年改制,1996年上市,一直做到中国乳业老大之后,伊利的发展历程虽有波澜,却总体平稳。 它的起步依靠的是奶源,发家依靠的是和利乐的合作。依靠“常温奶”战略做上头把交椅之后,又把冷饮、奶粉的市场份额逐步揽入怀中。 蒙牛则不同,这和牛根生的个性如出一辙。蒙牛善于利用事件营销,先后向奥组委捐款1000万元,庆祝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提出“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口号;夺得央视标王;赞助红遍全国的“超级女声”节目。2005年上半年,蒙牛的广告宣传费用就达2.487亿人民币。 蒙牛系统的营销策略和牛根生朴素的歌谣前后呼应,那个富有感染力和传播性的歌谣唱到: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正是在这样的歌谣声中,蒙牛疾追,并且越来越迫近伊利。 在公开场合,牛根生喜欢把伊利称为“老大哥”,但他也不讳言蒙牛的目标就是超越伊利。蒙牛追伊利,伊利斗蒙牛,将在未来的乳业格局中,成为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