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国500强 超常增长的软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11:32 《中国投资》

  ○ 本刊记者 魏刚

  8月21日,“2005中国企业500强”新鲜出炉,中石化以6342亿元营业额名列第一,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中移<!>动和工商银行等国有特大型企业都位居前10名。在舆论界和入围企业为国内企业的进步沾沾自喜时,前一段出炉的《财富》世界500强就象一面镜子,让我们面对它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尽管国产500强大多数系中央直属带有行政垄断色彩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尽管国内500强的龙头老大中石化在它的世界同行中仅排名第31位,但不可否认国内企业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员工人数等硬指标上已经逐渐与世界500强看齐。国内企业500强的发展一直呈现出整体规模持续增强的态势。与去年相比,我国企业成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可是规模上的增长,却无法掩盖真实的差距。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共实现利润5295亿元,只相当世界500强的7%。2005年国内500强的人均利润额只有1.53万元,只相当世界500强的11.62%。而国内500强普遍存在的“排名上升,利润率下降”背离的趋势,更让我们把眼光投向中外500强的核心竞争力差距,开始思索国内企业的发展之路。

  规模与利润背道而驰

  国内500强企业虽然在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员工人数等规模指数上进步迅速,但在关系到企业效益的利润指标上却与世界500强差距显著。

  从2005年世界500强与中国500强行业首位企业的利润比较来看,

零售业排首位的中国华联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8562亿元,只相当于美国沃尔玛公司利润(66.71亿美元)的0.34%;汽车行业排首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实现利润为24.962亿元,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利润(6.01亿美元)的50.16%;石油石化业排首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现利润为170.8623亿元,只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利润(153.2亿美元)的13.47%;电子设备制造业排首位的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实现利润26.4383亿元,只相当于德国西门子公司利润(18.566亿美元)的17.2%;贸易业排首位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实现利润6.8057亿元,只相当于日本三菱商事利润(4.817亿美元)的17.06%;银行业排首位的中国工商银行实现利润为61.2521亿元,只相当于美国花旗集团利润(141.26亿美元)的5.24%;食品业排首位的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实现利润为17.3363亿元,只相当于瑞士雀巢公司利润(39.592亿美元)的5.29%。

  与世界500强相比,国内500强普遍缺乏赢利能力,更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以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来换取价格上的优势;而世界500强更重视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采用知识密集型生产方式,靠产品的技术含量来占领市场。

  从2005年世界500强与中国500强各行业首位企业人均利润比较来看,零售业排首位的中国华联集团公司的人均利润为1.09万元,只相当于美国沃尔玛公司人均利润(0.48万美元)的27.36%;石油石化业排首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人均利润为1.82万元,只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人均利润(15.65万美元)的1.41%;银行业排首位的中国工商银行的人均利润为1.43万元,只相当于美国花旗集团人均利润(5.27万美元)的3.27%;电力业排首位的国家电力公司的人均利润为0.62万元,只相当于美国电力公司人均利润(3.5万美元)的2.13%;

  除企业利润与人均利润与世界500强有天壤之别外,在中国500强企业中,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排名上升、利润率下降”。这种背离趋势,在电子与医药行业中尤其明显,在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的前22家电子企业中,2/3的企业都远远低于行业平均利润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4年,医药企业利润比全国工业利润低了26.24%,不少大型抗生素生产企业利润下滑接近50%。而与国内企业的这种低利润相比,外国制药企业的利润高得惊人。相关数据表明,2004年全年,美国辉瑞公司利润上升191%,达到113.6亿美元;销售额上升17%,升至525.1亿美元,其利润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达到了22%左右。而据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公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其销售收入为57.43亿美元,利润为14.53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9%与34%,利润与销售收入之间的百分比高达26%左右。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苏晶认为,国内电子和医药企业,在规模扩大时,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这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并没有根本的提高,因此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难免受到冲击。

  另外,国内电子企业大多依靠重组的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在规模的基数直线增长、而竞争力没有成比例提高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以海尔最近竞购美泰为例,东方高圣投资公司分析师冀书鹏认为,海尔竞购美泰的代价太大,海尔需要付出12.8亿美元的收购价,再加上担负的负债,总需付出超23亿美元。如果收购成功,虽然海尔的销售收入会大增,但利润率反而会受拖累。

  很显然,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企业整体实力的增强,正象《天下无贼》中那句经典台词“开好车的一定是好人吗?”企业做大不等于做强。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象缺钙的巨人,在激烈的市场风雨中,显然难以立足。

  竞争力的核心瓶颈

  那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中外500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当我们回首国际市场3G的竞争,从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就在WCDMA网络在欧洲逐步扩展的时候,一家一向比较低调的公司却不断创造出令人惊异的业绩,在市场上不断获得新的WCDMA商业合同,这家公司就是全球500强第21位的西门子。

  在3G标准制订的过程中,西门子就一直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在欧洲WCDMA的试运行、商业网建设等各个阶段,西门子都处于领先地位,包括欧洲第一个实验网以及欧洲第一个商业网,都是由西门子开通的。目前,西门子有三万多个基站投入商业运营,全世界有19个国家的26个运营商在使用西门子的WCDMA设备。在全球450万WCDMA商业用户中,有430万用户要使用到西门子的WCDMA设备。

  在西门子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依靠的主要是技术领先。因此,西门子一直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做着脚踏实地的技术创新工作,这是西门子取得良好业绩的根本所在。

  在先进技术的获得上,引进与创新是两种选择。目前,我国500强企业中不少以引进技术为主,一些企业的技术引进费用与研发费用之比,在最高峰时期达到12:1。但一味地追求引进并未达到明显的效果。一些企业甚至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能力弱-依赖-越依赖-越弱”的双重怪圈。

  在

液晶市场踌躇满志的京东方,通过并购现代显示和冠捷科技如愿获得了第5代液晶显示技术的知识产权,正当其要大展身手时,索尼和松下已相继开发成功了第6代和第7代液晶显示技术。由于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花高额代价引进的技术在京东方手中无疑成了鸡肋。

  国内500强第10位的宝钢集团无论在生产规模、产品种类、资产总额,还是营业收入上都可称得上钢铁巨头。但在全球500强中却仅排名309位。和500强中蒂森克虏伯、新日铁、阿塞洛等世界一流同行相比,宝钢在新产品创新、高端市场占有率、持续的成本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而排名全球500强第157位的新日铁走的则是“引进——消化——创新”之路。

  新日铁从一开始就大量引进世界先进的炼钢技术。从奥地利引进的“纯氧转炉炼钢”使日本钢铁技术迅速发展,产量猛增。1957年引进专利时,日本年产钢材1000万吨左右,1970年专利期满时仅转炉钢产量就超过了5000万吨,虽然引进费用达120万美元,而使用这项技术生产的钢材价值却高达60~70亿美元。

  在消化与完善既有技术的基础上,新日铁着重加强降低能耗和提高成品率方面的技术创新。新日铁推进连续铸造化可以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使轧制出的最终钢材量提高了7%,而且降低了能源耗费和设备耗损,提高了产品质量。在连铸比率上,1978年法国只占27%,英国只占15%,美国只占14%,而新日铁则为42.4%;大大加强了日本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自主研发能力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500强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创新的实力从其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国际500强的研发费用占全球研发费用的65%以上,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000年全球大企业研发投资前10名,总计投资达433亿英镑。从趋势上看,500强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一般在5%~10%之间。

  在汽车行业,入围世界500强的汽车企业科技研发费用平均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零部件企业研发费用平均占其销售额的6%~8%。在电子行业, IBM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达48.68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6.2%。惠普、摩托罗拉、英特尔公司分别达7.2%、9.2%、9.4%。松下集团的研发经费达40亿美元, 西门子家电的研发预算为56亿欧元,是总销售额的7.1%,是整个德国研发支出的10%,相当于平均每天投入1.2亿元人民币。

  与国际500强相比,中国500强的研发投入则显得捉襟见肘。2000年全国科技研发经费551.1亿元,仅与西门子一家公司的研发经费相当。

  有一种观点认为,研发投入越多,企业风险越大。很多国内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在研发上谨慎投入。然而,从全球500强来看,在研发上的高投入带来的是企业的高利润。

  在化纤行业,2000年欧洲化纤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为3. 1亿欧元,其中用于特殊高技术纤维的研发费用超过销售额的5%。

  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与化纤企业,杜邦每年研发投入12亿美元,拥有5100多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迄今为止已取得25000多项专利,近年来平均每天至少有一项专利获得批准。开发新产品达4万多种,使杜邦公司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杜邦公司发明并于70年代实现工业化的以

莱卡为商标的氨纶高弹力纤维更是长期称雄于世。2001年“莱卡”商标再次被评为世界10大著名服饰商标之一。同时,高投入的技术研发成果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莱卡”的品牌优势迅速提升了客户产品的价值,为客户带来更多的利润,从而确立了杜邦公司在产业中的供应商地位。

  而国内化纤工业的发展虽然增长迅速,但化纤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却显然不足,中国大中型化纤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62%以下,这与世界500强5%~10%的水平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与研发投入相比,研发模式的差距更是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瓶颈。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王建军介绍,在技术研发模式上,国际500强普遍采用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相结合。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要研发的方向,然后以企业为主导,联合大学和研究所共同研发。目前国外公司与学院的结盟速度正在不断加快。2000年4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同5所学院组建教育联盟,加快为公司培育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人才。

  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生产跨国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资本市场全球化和跨国公司高科技化的深入发展,研发投资全球化全面迅速展开。杜邦在美国设有40个实验室,在其他的11个国家和地区有35个研究开发机构。

  自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器公司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信研究开发中心以来,世界其他一些知名跨国公司相继在华开展研发投资,这些公司包括:摩托罗拉、微软、英特尔、SUN、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连云山指出,外资研发机构在我国发展势头在逐渐增强。截至2002年底,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已达200家,总投资额达20亿美元。

  IBM中国研究中心自1995年9月建立以来,汇集了70多名研究人员。他们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信息技术交融的研究以及在改善企业行为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先后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50余项专利。

  海尔、TCL等企业虽然也在海外设立了研发机构,但与当地市场结合并不紧密。尽管TCL连连出手,把欧洲传统的家电名牌施奈德(德国)、汤姆逊(法国)、阿尔卡特(法国)的相关研发机构置于麾下。但TCL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不能象日本和韩国公司那样将研发能力转变为永久竞争优势。李东生承认2004年TCL的研发投入还不到营业收入的3%,如此低的研发投入自然无法保证海外研发机构的正常运转。这直接导致曾经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崛起的TCL移<!>动以极快的速度滑落,今年一季度他们交出了一份亏损3.86亿港元的季报。

  与世界500强相比,国内500强的研发模式仍然以政府主导为主,无论863计划、星火计划、还是火炬计划,都是政府唱主角。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研发的项目也与市场脱节。产学研结合步伐大大落后于国外企业。

  走向富足的必由之路

  从中外500强的对比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规模与利润的背道而驰,关键原因是国内企业存在技术瓶颈。尽管经济规模得到了迅速壮大,但技术一直是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软肋”。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明显缺少底气,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国内企业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桎梏,并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壮大。

  在今天世界经济舞台上,产品和价格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技术的竞争。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做强做大,必须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会长盛不衰。

  而在技术的获得上,单纯的“拿来主义”依赖引进,是走不远的。引进不是目的,而是途径,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为我所用。引进是为了以后的自主研发,只有加强自主研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技术创新来引领市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技术创新上,国内企业应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明确产品的技术含量决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价格,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会得到高利润的回报。

  同时,自主创新不单纯是技术发明本身,而是一个经济过程和一个市场的实现过程。如果一种创新、一种新的产品、一种新的工艺装备不能在市场上转化成产品,不能在市场上销售,这个创新最多只能是一种知识的积累、研究机构的展品。因此自主创新体系必须以企业为主。企业最了解市场,而且产品与技术联合得最紧密。要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开发投入的主体、推广运用的主体。要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企业并购扩张中,加强对技术研发部门的注意力,借助外脑,为我所用。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使中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刻不容缓。500强是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之一,但不是绝对标准,更不是我国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全球500强的高大背影中,国内500强是如此渺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增长带给企业的只能是贫困和虚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