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变石油千亿元大跃进 专家担忧新一轮资源浪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00:3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虽然基于国家能源替代战略的背景,众多项目获批,但有关其成本与利润的争议一直存在,产业隐忧犹存 本报记者 徐万国 北京报道
9月1日,中国“煤制油”权威研究机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分院发布信息:“与宁夏煤业集团共建的宁煤集团煤化工研究中心已经在北京正式揭牌。” 至此,酝酿已久的宁夏煤制油项目有了最新进展。宁煤集团藉此宣称,投资288亿元、年产800万吨石油的宁夏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已经进入科研论证阶段,项目将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1年建成投产。 这是继神华集团之后,国家批准启动的第二个大型“煤制油”项目。但据本报掌握的信息,除了这两个试点项目之外,中国煤制油项目已经有一哄而上之势。 四地争抢背后 神华集团是“煤制油”的先驱。其在内蒙古紧张建设的“煤制油”项目,一直被视为国家能源替代战略的体现。但是,除了这一试点项目之外,神华集团“煤制油”的“帝国轮廓”正在放大。 神华煤制烯烃(煤制油)项目的申请报告已于6月初由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石化咨询公司完成评估。项目定址包头,由神华集团、香港嘉里化工有限公司、包头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总投资115.6亿元含外资4.3亿美元。 而8月4日刚刚成立的神华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已经表示,要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煤制油”基地。 另有消息称,美国最大的化工及塑料供应商陶氏化学与神华集团正在积极推进陕西煤制油的可行性研究。而作为该项目重要技术支持的陶氏第三个全球研发中心也将落户上海张江。 除神华集团而外,国内几乎所有产煤省市都在酝酿规模不等的“煤制油”项目。 在陕西,预计投资193亿元的榆林市煤制甲醇和煤变烯烃的项目也在运作当中。榆林市发改委项目办负责招商引资的人士表示,煤制甲醇项目尚未开工,目前正在和几家公司谈合资合作事宜;煤变烯烃的项目目前主要在榆林下属的神木和横山两个县进行项目的准备工作,但具体进展不便透露。 在山西,正在建设的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大井架的潞安矿业集团屯留煤矿,其主井井架一周前刚刚合拢。但是,这个世界最先进的矿井并不限于传统的挖煤卖煤,按照计划,屯留煤矿将先建一个年产16万吨的煤制油示范厂,试验成功以后将建设一个年产520万吨的煤基合成油厂。 不仅如此,“煤制油”已经被山西列入省级发展规划,并计划在今后5年至10年内,依托自己的煤炭资源优势,在朔州和大同几个大煤田之间建成一个以百万吨煤基合成油为核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在山东,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兖矿集团已经投资100亿元,在贵州省开发建设百万吨级煤炭液化基地;同时该集团还与陕西省签订协议,投资95.26亿元在陕西综合开发煤炭液化制油。 来自山东省煤炭办的消息称,包括肥城矿业集团在内的山东七大煤炭集团,都已经或正计划在西部建设“煤制油”基地。 这些仅仅是当前煤制油项目中浮出水面的部分。事实上,今年以来,几乎在每一个有煤炭规模化生产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谋划上马“煤制油”项目,大部分项目已经提交了“可研报告”或者“预可研报告”。 据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早些时候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制油”能力将达到3600万吨~3900万吨,届时可以提供国内约13%的交通燃料。但根据目前“一哄而上”的发展速度,将远远突破这一“预计”。 成本与利润之争 煤制油如此大干快上,其实经历了一个从争议、观望到“跃进”的历程。 在神华集团启动内蒙古煤制油项目之前,业界都一致认为,煤制油技术并不成熟,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北京煤化院院长杜铭华也表示,中国虽然掌握了煤制油技术,但尚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产业化生产的经验。 尤其是在成本上,当时衡量的标准是,煤制油成本在22美元至28美元之间能有利可图,超过28美元,利润则十分可观。 但是,这一成本核算有很多可疑之处。本报今年4月获知,“万事俱备,只等审批”的云南先锋煤制油项目,其主要原料煤炭的测算价格仅为89.1元,据此得出了“22美元至28美元之间有利可图”的判断。 而事实上,目前的煤炭价格已经远远高于此,很多地方的煤炭坑口价格甚至达到240元以上,超过了核算基价的3倍。 神华集团在启动内蒙古煤制油项目之前,也做了一番比较研究,考察了影响煤制油成本的三个要素,结果是:从投资上说,建同等规模工厂,在中国投资只有美国的65%;中国煤炭开采成本低,按坑口价每吨100元算,比美国低得多;从人力资本来讲,同等规模工厂,按1000个工人计算,内蒙古项目是每位工人一年8万人民币,而美国则是8万美元。 因此神华煤制油公司董事长张玉卓认为,煤制油项目在中国完全有利润空间。 这笔账显然让很多人不能信服,或许也让一些神华内部人士质疑。因为,神华集团一直力推整体上市的规划,但到上市前几个月,煤制油公司被剔除在外。当时的解释称:这一项目风险太大,亏损不可避免。 但是,神华集团内蒙古煤制油项目最终仍然在争议中于2004年8月上马。当时专家的评论是:煤制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神华项目”在此观点支撑下、在75亿元巨额保单下得以顺利实施。 杜铭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与神华集团内蒙古项目上马的同时,还有几个项目同时报批,其中包括云南先锋项目。但都未获得批准。“国家的意思是待神华项目试点成功后,陆续展开。” 但是,随着石油价格近年来不断攀升,煤制油利润空间逐渐释放,“煤制油前景乐观论”得以风行。这一观点以张玉卓为代表。据了解,今年6月13日在“院士专家贵州行”专题论证会上,张玉卓甚至鼓励贵州“敢为人先发展煤制油”。 张玉卓此论是因为看好贵州充足的水资源,因为一吨合成油大约需要10吨水。“这在西北是很大负担,对拥有10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的贵州却是小意思。”张说这话时,国际原油价格尚在60多美元,目前已经接近70美元。成本似乎更成了一个无需怀疑的问题。 张玉卓表示,10年后,煤与油在神华将并驾齐驱。而上市时被剔除的煤制油项目,也引起了神华能源1088.HK的兴趣。神华能源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陈必亭表示,如煤制油项目开始提供回报,神华能源将从母公司购入。 新一轮圈占资源 对于煤制油一哄而上的发展现状,“悲观论”与“前景乐观论”依然同时存在。 对煤变油一直持反对态度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不久前发表了质疑的观点:“从世界范围看,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为原料制油没有任何优势,不是新能源发展的趋势。中国是贫油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为缓解能源紧张就必须发展煤制油。虽然中国煤炭总体储量不小,但人均煤炭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60%,煤炭资源也是有限的。现在所进行的这些煤制油大项目说明,我们许多能源政策是在照顾各个集团的利益,不是真正的优化方式。开发煤制油技术,做一些努力不是不可以,但不能以能源危机为借口,做一些违反规律的事情。以一种稀缺资源去替代另一种稀缺资源,是要付出代价的。” 很多专家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经济性是煤制油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而项目遍地开花、投资无序化是最大忧患。 专家称,“煤制油”主要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而目前国内只有神华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宣称已拥有了核心技术,大部分打算上项目的地区和企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据了解,正准备上马的宁夏煤制油项目拟向南非某公司引进技术,但技术转让价格为10亿美元的“天价”。 更为重要的是,“煤制油”工业化生产项目从立项到生产大约需要5年时间。虽然现在国际石油价格还将在高位盘桓。但是国际原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相当大,5年后的油价谁能预测?而且“煤制油”还面临国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近年来国内煤炭井口价格从二三十元上涨到240元,翻了近10倍,今后回落到如此低位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将给“煤制油”项目带来压力。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专家杨上明表示,国内片面追求石油替代的做法令人担忧。部分西部地区对“煤制油”的炒作,远超过煤化工产业实际发展需要。一些企业明知项目上马可能性极小,却依然以“煤制油”的名义圈占资源,实际目的是采矿。各地“煤制油”一哄而上,恐怕又将造成新一轮的资源浪费。 (本报记者李曾唐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