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出现第二个“普马事件”,同时“拯救”目前处于十分被动地位的供应商们,商务部近日亲自“出场”,推出《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零售商的收费行为。
但是,凭借这样一个《管理办法》,商务部能够“拯救”供应商,预防普马事件重演吗?供应商与零售商现在都有话要说。上海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负责人最近心情郁闷:他最新
收到了一份商务部拟订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个《办法》承认了备受非议的“进场费”的合法地位,但却让他生出了一肚子的“意见”。
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政策过分地保护供应商的利益,让零售商的地位荡然无存,一些“不好的供应商”完全可以凭借这个《办法》到处投诉、惹是生非,让他从此陷入无穷无尽的麻烦。
让他心烦的这个《办法》与去年发生的“普马事件”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开店8年之后,因为拖欠供应商大量货款,拥有48家大卖场的普尔斯马特(以下简称普马)受到各地供应商“围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曾经强大的“商业帝国”轰然倒下,留下高达20亿元的资金“黑洞”。普马由此也成为国内倒闭的最大零售商。
在零售商开店资金80%都是占用供应商货款的现实情况下,为避免相同的“悲剧”再次上演,商务部近日亲自“出场”,推出《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规范零售商的收费行为,防止出现“第二个普马”,同时“拯救”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供应商们。
但是,凭借这样一个《管理办法》,商务部能够“拯救”供应商,预防普马事件重演吗?
普马崩盘催生新规
“不再出现第二个普马,是‘普马崩盘’带给大家的最大财富。”普马倒闭4个月后,曾任普马中国的管理企业———诺衡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的富宇有些伤感地告诉记者。正是今年爆发的“普马崩盘”,加快了《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的出台速度。
去年5月,因为普马长期拖欠自己的货款,100多位供应商冲进普马长沙分店,引起抢货风波。正是这样一个突然被公开的事实,让普马在中国构筑了8年的零售帝国,霎时间变得“四面楚歌”:各地供应商相继掀起追讨货款的汹涌浪潮,普马门店不能正常运转,资金链一下断裂开来。
2005年3月,遍布全国的48家普马门店全面关闭,普马累计欠债20多亿元,董事长刘五一出走境外。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曾经在国内销售额达到40亿元的“商业巨人”轰然倒下,速度之快令人愕然。如今,普马已经“缩水”资产成为抵债物资,普马门店业主纷纷寻找新的租赁者,百安居、麦德龙、统一企业等,接手了一个或者几个以前的普马门店。
“普马崩盘就是因为拖欠供应商货款。”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向记者表示,影响巨大的普马事件引起各方关注,因此中央决策部门决定加快解决这个问题。商务部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浮出水面。
记者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看到,38条内容对于争议已久的“进场费”、账期、定价权、商品质量责任等敏感问题作了详细规定。其中第二十三条明确说明:“零售商应当将所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登记入账,并按照规定纳税。”
参与《办法》内部讨论会的黄国雄教授向记者解释,收取“进场费”也是国外惯例,商务部的《管理办法》同样承认了“进场费”的合法身份,但是它将严格限制零售企业对供应商乱收费、乱摊派、乱转嫁亏损及拖欠货款的行为。
两面没讨好
然而,为长期受到“口诛笔伐”的“进场费”正名的《管理办法》,却没有赢得零售商的欢心。
“这是一个不平等、不对等的办法。”一位零售商看过《管理办法》之后难以控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它明显保护的是供应商的利益,其间只有供应商的权利,却没有供应商的义务;只有零售商的义务,却没有零售商的权利。”
“这是‘很可笑’的条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零售商介绍,比如《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供应商享有依法确定商品供货价格的自主权,可对不同地区、不同业态的零售商确定不同的供货价格。零售商不得要求供应商提供不分地区、不分业态的市场最低供货价格。”这意味着,供应商将享有依法确定商品供货价格的“自主权”,而零售商连“要求”也不行,“在这种约束下,流通业还有什么地位可言呢?”
“零售商长期吃人家(供应商),拿人家,用人家的,政府倾斜一下,也是正常的现象。”黄国雄承认《办法》倾向于保护供应商。但他表示,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让多数供应商在零售商面前处于劣势,供应商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因此,对供应商有所侧重,才能扭转当前处于不平衡的工商关系出现新的平衡。“零售商大量的资金、商品都由供应商提供,还要长期拖欠货款更没有理由。”
有趣的是,这份倾向于供应商利益的“规定”,也没有让供应商欢欣鼓舞。“心有余悸、仍带有不确定性。”看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后,代表供应商利益的上海炒货协会秘书长陈恩国难免忧心忡忡。
陈恩国分析,对于“进场费”的种类缺乏明确界定,让供应商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规定究竟能否执行?谁来监督执行结果?这些疑问都让供应商不敢乐观。
“但是,如果对零售商的行为不加约束的话,大卖场最终将成为一个假冒伪劣产品集散地。”陈恩国说。
乐购超市的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收取“进场费”是零售业的国际惯例,但在国外并没有类似的《办法》加以规范。事实上,根据契约自主的市场经济法则,最终的交易价格取决于交易双方的实力,价格也不是单独由双方决定,而是由市场来决定。
多监督少约束?
调查显示,零售商目前开店资金的80%~90%,都来自于占用供应商的货款。黄国雄告诉记者,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将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零售商长期占用供应商货款,会影响工厂的资金回笼,一旦供应商倒闭,零售商的经营也必然受影响;即使供应商生存下来,为获取利益供应商或会降低产品质量,或会变相涨价,最终将风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乐购的专业人士同样承认,国内的进场费高得有些离谱。那么,如果在大卖场真的不赚钱,供应商为什么还要进入?“因为中国供应商实在太多,而中国的市场也太大。”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在中国,供应商虽然在卖场赚不到钱,但是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市场赚钱来弥补亏损,而进入卖场供应商无非希望提高知名度,保证生产规模。鉴于这种特殊状况,“商务部制定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让供应商和零售商能够互动起来,也是一件好事情。”
但见证了普马倒闭整个过程的诺衡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富宇则认为,商务部的政策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解决实际问题。富宇认为,普马倒闭的关键因素不是占用供应商货款,而是普马决策层左右摇摆的战略。
普马倒闭不足一个月,5月20日,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举行签字仪式,国家开发银行提供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建设流通网络。“这500亿元资金只要给我们2个亿,普马就会仍然存在。”富宇说。因此,他认为政府更应该做的,是严格监测大卖场的运作资金,一旦出现资金告急时,可及时获知并加以解决。“中国零售商长期缺乏资金,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难题。”黄国雄向记者介绍,这也是《办法》顺利执行的难点所在。他认为,也许可通过开店资金来监督零售商的行为:比如自有资金不能达到一定比例,那么将不再允许零售商新开门店。“但这将需要一个过程”。
《办法》征求意见稿部分条文
第十二条供应商享有依法确定商品供货价格的自主权,可对不同地区、不同业态的零售商确定不同的供货价格。
零售商不得要求供应商提供不分地区、不分业态的市场最低供货价格。
第十九条连锁零售商开设新店的,现有店铺的供应商有权自主选择是否进入新店销售商品,连锁零售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
第二十三条零售商应当将所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登记入账,并按照规定纳税。
第二十五条零售商不得向供应商收取或变相收取以下费用:
(一)合同没有约定的费用;
(二)以签订或续签合同为由收取的费用;
(三)重复设置项目收取的费用;(四)向已明确表示不参加促销活动的供应商收取的有关促销服务费;
(五)强行要求商品条码已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供应商购买店内码而收取的费用;
(六)向使用店内码的供应商收取的超过实际成本的条码费;
(七)店铺改造、装修时,向供应商收取的未专门用于该供应商特定商品销售区域的装修、装饰费;
(八)以配合司法机关协助执行为由收取的费用;
(九)未提供相应服务,以节庆、店庆、新店开业、企业上市、合并等为由收取的费用;
(十)为弥补自身由于市场风险、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商品积压变质、丢失缺损等损失收取的费用;
(十一)其他与销售商品没有直接关系、应当由零售商自身承担的费用。
第二十六条零售商应当顾及供应商的合理利润。零售商依合同约定向供应商收取的费用总额,不得超过供应商可得利润。
早报记者 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