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邮政储蓄 关键是如何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17:33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曹海东 过去数年,邮政储蓄业务一直是邮政系统利润的主要支撑,邮政储蓄怎么改,直接牵涉到整个邮政系统的改革能否平稳进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 今年夏天,27岁的王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留心有关邮政改革的新闻。
王云供职于陕西省北部一个县城邮政局,这个县邮局有100多名员工。三周前,王云和他的同事们从电视上看到,国务院已经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数年来屡次被提及的邮政体制改革如今真切地逼近了。 根据改革方案,国家邮政局将“一分为三”,成立作为监管机构的国家邮政局、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及专门的邮政储蓄银行。毫无疑问,这一次改革将是牵动50万邮政系统员工的“大手术”。 最引人关切的是对邮政储蓄的改革。过去数年,邮政储蓄业务一直是邮政系统利润的主要支撑,邮政储蓄怎么改,直接牵涉到整个邮政系统的改革能否平稳进行。当然,由于邮政储蓄吸纳了庞大资金,对邮政储蓄的改革,又是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件大事。 “我们都想去邮储那块,邮储的效益好。”王云说。但是,显然,这些都还是未定之数。有消息说,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将由国家邮政局控股,并一改过去只存不贷的模式,将对外发放小额贷款。 这个消息记者还未获得有关方面的确认。8月15日,具体负责邮储银行方案设计的中国银监会监管三部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正在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国务院原则性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但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具体方案还没有确认,他们还在做进一步修改,只有等国务院的方案明确下发后,银监会的方案才能披露。 而国家邮政局负责新闻宣传部门的人士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还不了解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是要“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 邮储改革是邮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就提出要成立邮政储蓄银行,1999年国务院和人民银行也作出明确批复表示同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但由于种种原因,邮储银行的成立一直被搁置。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邮电分营后,邮储业务事实上成为邮政系统的主要利润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12285亿元,储蓄网点达到3.6万个,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全国储蓄市场份额的9.25%,新增存款自主运用形成的资产高达3519亿元。 业内估算,邮政系统至少有30%的利润来自邮储业务,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0%-70%,用“邮政储蓄业务收入已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来形容邮政储蓄对邮政系统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邮政储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家对邮政系统的一个补贴。”李佐军说。李佐军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邮政体制改革”课题组的课题协调人和执笔人。 这就使得对邮政储蓄的改革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不能够将之简单地从邮政的母体中剥离,而必须考虑邮储业务的改革如何不影响整个邮政体制的改革。李佐军博士告诉记者,这是邮政储蓄改革方案设计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决定了邮政储蓄改革必然是邮政体制改革总框架下的一个子框架。 但是具体的改革方案,显然也不是邮政局一家说了算,由于邮政储蓄在最近几年中已经实际膨胀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金融体系,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意见也非常重要。 由于邮政储蓄一直实行的是“只存不贷、稳拿利差”的模式,因此,随着它吸储规模的急剧扩大,最近几年已经给中央银行带来很大的压力。另外,银监会认为邮政储蓄没有独立核算体系,难以监管,随着规模的扩大将会积聚更大的金融风险。 曾经参与起草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对邮政储蓄该怎么改,是成立单独的银行还是划归邮政局管,他们曾经与国家邮政局存在很大分歧。 最终的结果是,各方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李佐军认为,最后邮政储蓄业务改革有可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统一行使监管权;同时由国家邮政局改制成的国家邮政集团控股邮政储蓄银行,邮政集团行使股东权利而不是行政权力。 邮储银行面目未清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下来,现在的问题是,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究竟会是一家怎样的银行? 上海银行发展研究部的张吉光一直研究邮政储蓄,他告诉记者:“邮储银行什么样,现在还看不清,而这恰恰关系到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和客户的长远发展。” 张吉光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是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必须界定清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在此前提交的一份《关于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的建议》中认为,改革后成立的邮储银行不应是普通的商业银行,应定性于以批发业务为主的特殊商业银行,即直接面对企业发放贷款,其吸存的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或进行投资以获取利差和投资回报。 基于邮政储蓄从农村金融市场抽取大量资金、加剧农村金融市场“失血”的状况,一些方面也建议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成为一个能“反哺”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 此前央行的改革方案,也一度提到一个思路:应该让邮政储蓄资金购买农行债权,然后以协议贷款的方式给农村信用社“输血”。“如果邮政储蓄银行定位成全国性的商业银行,那么贷款依旧会倾向于城市。”张吉光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作的建议也指出:如果将邮储银行再建成一个普通商业银行,其从商业利益出发,必定不会积极支持“三农”,从而进一步加大农村资金缺口。为此,他们建议可否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贴息、在提供某种保障的情况下,将一定的存款转由农信社运用,而资金运用的期限、利率等条件按市场谈判决定。 对于邮政储蓄银行来说,它最终定位在什么层面,开展什么业务,实际上还取决于它的风险控制能力。 “以往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未来转换成银行,许多现实矛盾都会随之而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张承惠说。 他认为,从邮储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及运作现状看,遍布全国城乡的几万个邮储网点普遍欠缺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前开展零售贷款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补偿机制决定邮储改革快慢 在这个引起邮政系统“地震”的改革方案中,众多邮政系统的员工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 王云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在他们那里并没有“动静”,但是职工之间相互聊天的时候,提到最多的就是怎么到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去。 “大家都认为储蓄银行的日子会更好过。”王云说。从历史来看,1986年开始,为了充分利用邮政网络筹措资金,国务院恢复邮政部门代办储蓄业务。而1990年,邮政储蓄存款由代办改为全额转存人民银行,邮储由此开始吃“利差”的时代。 2003年8月1日,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段,此后新增的储蓄存款资金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原有8000多亿元的存款继续按4.131%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新增存款转存央行,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1.89%计息,而现在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已经调到0.99%。可以说,邮政局的利益已经在逐步萎缩之中。 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即相当于一下子就端掉了邮政储蓄的大部分利润,“如果没有普遍的补偿机制,普遍业务邮政局做不好,同样有推脱的理由———是因为财政没有补偿!” 为此,李佐军认为,必须将两类不同业务分开———普遍业务和竞争业务,普遍业务是公益性的,竞争业务是面向市场,包括邮政储蓄。按照程序,邮政法必须把普遍业务和竞争业务分开来,“根据历史和国外的经验,要先计算出普遍业务的平均成本多少,然后才能确定普遍补偿的程度。”李佐军说。 “包裹、快递在我们这样的小县城很少,如果没了邮政储蓄,我们该怎么生存?”王云这样问记者。 但是要计算出普遍业务的平均成本,并进而计算出补偿水平并非易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建议披露,由于过去邮政对各类业务没有单独核算,不同业务混在一起共用邮政设施和网络,所以要得出准确的补偿数据相当困难。在究竟要补偿多少的问题上,各方的分歧也很大。 李佐军说,在邮政法没有修订,并且没有明确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就开始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其中有很大风险。不过他同时也认为,如果一味等待邮政法修订,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又会被拖延不少时日。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仍然在考验着各方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