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薛兆丰:破解电力改革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 16:48 中国电力新闻网

  今天(8月12日)早上本来赶着出门,但一眼瞥见《华尔街日报》评论版上刊登了梅森大学斯密(Vernon Smith)教授题为《把电力还给人民(Power to the People)》的一篇文章,我便忍不住坐在家门口,一口气读完才启程。是篇好文章!

  斯密教授是个“两手抓、两手都硬”的经济学者。一方面,他是个市场经济的坚定阐释者和维护者,多年来不懈地在通俗读物上向读者介绍市场经济的理念;另一方面,他开创
了实验经济学,并由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也知道,电力的市场改革问题,至今是他领导的实验室的重要课题之一。这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文章我要先睹为快的原因。

  大家应该记得,几年前加州闹电荒,硅谷要停电,损失巨大,影响更不好。当时许多人得出的结论,是说电力市场有其特殊的规律,电力供应的市场化改革行不通,必须回过头来求助于政府干预,非政府介入不能解决问题云云。

  所谓电力市场的“特殊规律”,最典型的有两条:一是电力不能存储,为了应付用电高峰期的需求,电力公司势必扩大设备规模,从而导致在用电低谷期设备的闲置,所以得让政府插手这类带有“公益”性质的行业;二是电力输送的固定网络只有一条,形成了所谓的“自然垄断”格局;既然不能让不同的电力公司重复铺设几套网络,那似乎就得让政府介入来管制价格。

  然而,这两条理由都经不起推敲。首先,不能存储的商品多了,何止电力?音乐会的座位就无法存储,票卖不出去,其价值转眼就消失。火车座位和飞机座位的情况雷同。此外,日常所见的大部分日用消耗品,如食物和饮料,其保质期都十分有限。但是,市场仍然衍生了许多特殊的机制,尽最大可能减少了这些商品价值的消散。

  其次,固定网络确实只能有一套,多建设一套就是重复铺设,很可能就意味着经济上的浪费。但美国航空系统、热力供应系统,尤其是固定电话系统,都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成本不断降低,服务质量不断上升,为何电力系统恰恰相形见拙?

  斯密教授指出,这是因为当局没有把“固网供应”与“电力供应”两者有意识地区分开来的缘故。在电力系统改革出现问题的各州,都仍然维持着这样一种格局,即电力固网的提供商,同时也就是电力

能源的提供商。这种情况下,拥有固网的提供商,往往会以种种理由阻止其他潜在的电力提供商进入市场与之竞争,从而导致了固网改革的僵局。

  与此对照,固定电话系统的改革,则明确对“固网供应”与“服务供应”作了区分,在维持单一固网的前提下,让服务供应商相互竞争,按照价高者得的方式,租用有限的固网资源,让高效率的服务商使用固网,结果使得电话和互联网接驳服务质量日益提高。

  把这个经验应用到电力供应问题上,就是要把“电网供应”与“电力供应”两者区别开来,有意识地开放电力供应的准入障碍,让原来的电网供应商,在电力供应领域接受竞争的挑战。只要这样做,就能很好地突破电力供应改革的瓶颈。

  至于如何疏导用电高峰期的争抢,我去年在本专栏《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一文谈到,没有比价格更好的调节了。旅游旺季的酒店房间可以提价,铁路运输高峰期可以提价,地铁运输高峰期可以提价,电力输送的高峰期为什么就不能提价?

  常见的反驳是,

居民用电是没有替代品的,居民除了用电别无他法,所以不能趁机宰老百姓一刀!我的回应是,世界上没有找不到替代品的需求。即使真没有,那难道提供额外电力是不需要成本的吗?是谁在为低价电费付账?难道还有比“用者自付”更公平的办法吗?如果居民对用电的需求是最缺乏弹性的,那就意味着他肯定愿意从其他较有弹性的需求上把钱省下来。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