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驻京记者 郑春峰)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这个标准被业界专家誉为迄今为止整顿开发区最为详尽的一个标准。
遏制“开而不发”
相比于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此前已分别对开发区圈地问题进行过的整顿,国家发改委
此次清理的落点是要遏制开发区“开而不发”现象。
根据其相关审核规定,对于1999年底以前批准设立、入区企业少、开发面积不足已批准规划面积20%的开发区应予以撤销;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开发区应予以撤销。
此外,对地处一市、县且相邻的开发区应予以合并,但不得借机搞“一区多址”;对城市远郊区、县及县级市已建开发区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原则上保留1个开发区;未有的一般不再新建。
值得提及的是,以往一直行走于被清理整顿边缘的高教园区、大学园区被纳入了今后严格审核的范围。根据此次发布的“审核标准”:各类新建高教园区、大学园区,省级及以下物流园区,省级及以下旅游度假区,建设新城为主的各类园区,没有改变农业用地性质的农业园区等五类园区今后不再冠以带有开发区含义的称谓,也不纳入开发区管理。
“圈地运动”屡禁未止
《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被相关专家称作是针对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的第二道坎。业界人士分析,以此《标准》的发布为契机,国家将强力着手,对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或明或暗的“圈地运动”开始清理整顿。
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虽然多次对各地、各类开发区的违规行为进行过清查整顿,但由于一些地方对开发区清理整顿不积极、不主动,等待观望,有的甚至仍在继续大量圈占土地。
2003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8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同年9月和12月,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又分头就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规范,但许多地方依然故我,开发区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建设部一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地方大行其道的“圈地”,单靠几个相关管理部门出击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必须综合治理或由国家更权威的力量出面进行整顿。
在上述背景下,今年7月25日,国家发改委在郑州召开了全国各类开发区审核工作会议,确定今年重点对全国省级及省级以下的1846个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就在这次会议上,《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的内容基本成形。
一些开发区超出实际需要
地方“圈地运动”造成最直接的后果是耕地锐减,粮食大幅度减产。业界人士分析,到去年年底,清理整顿开发区工作在各大部委联手狠抓下初见成效。全国开发区核减数量占原有开发区总数的70.1%;压缩的规划面积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5%。已退出开发区土地2617平方公里,复耕1324平方公里,收回闲置土地116.5平方公里。
专家指出,之所以必须对全国的开发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是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擅自批准设立名目繁多的各类开发区(包括园区、度假区等),明显超出了实际需要,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
在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看来,为确保开发区过热现象不反弹,需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为此,自去年初以来,国土资源部对地方上报拟保留的开发区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进行审核。不过,他指出,今年通过审核的开发区将开始逐渐恢复建设用地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