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刘汉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亟待专业化服务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 09:39 中国经济周刊

  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可以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解决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下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下来、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下来的事情。

  ★文/刘汉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可恢复至1998年最高水平,2005年将是我国粮食
生产周期新的高峰期。

  虽然今年的粮食产量较往年会有所增加,但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世界22%的人口,中国面临的压力依然存在。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抓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回顾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我们就会感觉到,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粮食产量多年下滑

  1979—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期间粮食生产出现多次波动,近几年出现了减产。1998年我国粮食总量高达5.12亿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但自2000年开始就已大幅度下降。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粮食2003年跌到4.3亿吨, 降到10年来最低点。而中国粮食产量的最低警戒线是4.85亿吨。换句话说,中国粮食产量按最低要求还差5500万吨。

  仅从湖北省粮食生产情况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六年下降。1997年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为494万公顷,粮食产量为2635万吨,而到了2003年,粮食的播种面积仅为349万公顷,粮食产量也只有1920万吨。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湖北全省人均粮食生产水平(320公斤)就已经低于全国人均粮食生产水平(331公斤),也就是说,在近两年,湖北省已由一个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粮食减产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世界有8.4亿人食物不足,到2030年仍会有6%的人口面临饥饿困扰。全球食物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和人均占有量减少的新问题。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诸多因素导致粮食减产

  可以说,粮食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耕地逐年减少的影响。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现有耕地面积12339.22万公顷。据统计,1978——1993年的15年间,我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428.8万公顷,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四川省的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28.6万公顷。全国已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0.053公顷的警戒线。

  自然灾害也严重影响着粮食的产量。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绝大部分是在五、六十年代和“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建的,由于建设时缺乏科学论证且连年失修,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低。加之政府对农业投入弱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基本丧失。春季的低温、沙尘暴,夏季的洪涝、干旱,秋天的霜冻,冬暖天气及病虫害等到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田面积333万公顷(4995亩),近几年来粮食的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地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特别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误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盲目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导致农民收入下降。近几年来,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

  同时,粮食产量受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普及不够的影响。由于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难以得到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粮食产量还受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工具极为原始,生产效率极为低下。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有三难:一是农民没有原始积累,购买机械资金困难;二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少,对现代化机械设备操作困难;三是丘陵山区对使用机械化的交通基础条件不配套,绝大多数水稻产区还是老祖宗的“一亩三丘”,对农用机械作业造成诸多不利。目前我国拥有的大中型农用机械有150万台左右,但大多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新疆等几个旱作物省份,而长江以南的水稻主产区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耕作阶段。

  专业化服务促进粮食增产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必须从解放和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专业化服务等方面着手,真正改变和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确保粮食持续稳产高产,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要大力培育和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农村专业服务组织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中介组织,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加速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意义。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要以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为依托,建立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将现代科技和机械普及推广运用相结合,满足广大农民不同层次的服务要求,解决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下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下来,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下来的事情。

  其次,加快运用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普及。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耕作方式尤为重要。国家应加大对小型插秧、机械、收割、脱粒机械方面的科技投入,尽快地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科研队伍和资金转移一部分在中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上,以适应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再次,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并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以提升粮食的市场竞争能力。

  另外,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大市场。一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清除流通领域的障碍,坚决制止部门垄断、地区封锁等地方保护主义,严厉制止乱收费、乱设卡现象。二是培养一批民办民营服务实体,彻底放开市场与国营粮食部门的竞争,把民办民营服务实体作为服务的一支新生力量。三是要对粮食生产彻底放开购销、放开价格、放开市场,把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成粮食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三流”中心,架构起粮食市场化的现代网络载体,真正成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等于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等于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才能使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使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爱问(iAsk.com)
  粮食生产 相关网页约6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