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战略助推深圳加工优化升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06:49 深圳特区报 | |||||||||||
由市贸工局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联合课题组编写的《深圳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政策措施研究》报告近日出炉。报告指出,“深圳加工”优化升级应面向八个战略性方向。 产品结构升级战略: 关注全球产业发展动态
在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升级战略上,研究报告认为,深圳应密切关注全球产业发展动态: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为主的电子信息基础产业,一方面要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与集成电路的代工、封装、测试,另一方面要集中科研力量发展集成电路的设计、材料和加工设备;在新材料产业上,要抓住跨国公司扩大对华投资的机遇招商,向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化工新型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则应鼓励研发并接纳国际生产外包业务,扶持中下游的制造业企业,配套建设上游的研发高端高科技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产业链延伸战略: 分别向上下游延伸 对于产业链延伸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深圳应分别向产业链上下游的方向前伸和后延。向上游延伸主要是进一步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在这方面,深圳毗邻国际著名设计城市香港,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及服装设计等在全国也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向下游延伸主要是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特别是保税物流业,高度重视区港联动园区(保税物流园)的作用,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产业。 适度重型化战略: 改变单一轻型化结构 适度重型化战略是专家开出的另一“药方”。研究报告认为,深圳加工贸易产业需要改变单一轻型化的结构特征,一是要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二是可考虑拓展精细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精细石油化工则可以提高深圳加工贸易产业关键原材料和关键配套产品的本地采购,重点建设好依托惠州壳牌石化项目的龙岗精细化工基地。 组织方式优化战略: 从贴牌走向自创品牌 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优化战略,是课题组提出的又一重要策略。研究发现,深圳加工贸易企业很大一部分主要从事贴牌生产,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因此深圳要重点支持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延长加工链条,积极引导其设立研发中心,为客户量身订做,逐步过渡到自创品牌,加快对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 空间布局战略: 缓解土地资源稀缺矛盾 研究报告指出,为了使稀缺的土地资源拥有更高的产出水平,缓解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深圳加工贸易需要在空间布局战略方面进一步优化。 企业结构优化战略: 推动民企加入全球分工链 同时,深圳应借助加工贸易在人才、技术等领域的“溢出”效应,利用积累的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条件,实现民营企业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共同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尽快加入全球生产分工链条,从而逐步实施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实施加工贸易的企业结构优化战略,降低外向型经济风险。 传统产业转型战略: 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专家指出,加工贸易还应实施传统产业转型战略,一方面要提高附加价值和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向培养自己的品牌环节升级。对于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而实施转型的传统行业企业,通过企业的外迁而进行产业置换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通过严格执行劳动法等手段,促使这些企业向周边生产要素较低的地区转移,腾出土地资源用于引进符合产业优化升级方向的企业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支持服务体系战略: 全面开放辅助服务领域 另外,研究报告分析,优化支持服务体系战略是加工贸易升级的重要路径,这包括管理中的政策体系、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例如,在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方面积极探索鼓励加工贸易产业链延长的政策体系,发展总部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加快香港中小银行开设分支机构步伐,允许商业银行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开展粤港港币支票双向联合结算业务,引进外资参股商业银行,在物流、租赁、快递、货运、仓储、广告、展览、保养和维修、技术检验和分析、包装等相关的辅助服务领域全面开放。 “深圳加工”升级 面临三大困难 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带动能力欠佳 中间产品生产的比例依然不高,加工组装终端产品的企业占据近三分之二,加工中间产品的刚刚过半;向自主研发和自创品牌方向延伸的程度还需提高,属加工装配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值约占据70%的比重,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产值仅占5%左右;海外销售渠道和出口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进料加工企业90%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而内资企业出口较大的依赖海外批发商;对中上游配套产业带动作用不够显著,近一半的企业采购国产料件的比重低于25%,约60%的企业在国内采购机器设备的比重不到25%;产业发展的空间制约因素明显,宝安和龙岗两区缺乏基于产业发展链条的工业布局规划,主导产业群和主要企业群被人为分割现象比较突出,能够满足超大型外资制造业项目的成片“熟地”稀缺。 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产业链的比重偏低 目前,深圳从事加工贸易的内资企业有300多家,仅占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2%左右;2003年出口额仅为6.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1.2%,2004年累计出口9.2亿美元,仅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1.5%。在具有法人地位的样本加工贸易企业中,国有和民营企业只占3.7%,外商投资企业占64%。这反映出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不利于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和本地民营经济的壮大,也不利于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获取更大的增值。 综合投资环境尚不改善 加工贸易企业所在地的交通、治安、水电、卫生等问题日益显现,外商在这些方面的意见也逐渐增多,部分甚至已经影响其追加投资的信心。根据抽样调查显示,在企业发展最大的几个制约因素中,18.6%的企业认为缺熟练工,17.4%认为利润太薄,16.1%认为供电不足,14.6%认为管理人员缺乏,12.6%认为周边治安环境差。 本报记者 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