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雪频发自上海
和索尼、三星这样的消费电子企业的技术创新相比,同为消费电子巨头的飞利浦最近几年似乎有些沉默了。这家企业在过去两年时间里高举“市场驱动型企业”的大旗。
“市场驱动型企业和技术创新并不矛盾。”飞利浦东亚研究实验室执行总裁、东亚首
席技术官范彦柏在日前的一次专访中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飞利浦依然专注于技术创新,而且我相信这是实现真正的市场驱动型企业的主要源动力之一。”
作为飞利浦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在飞利浦的全球布局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销售市场到制造基地,从采购中心到研发中心,飞利浦在中国的触角伸到了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并正在实现“TOP计划”以整合各种资源。现在的问题在于,技术创新将在飞利浦这场战略转型中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市场驱动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飞利浦的全球研发战略的重心正在慢慢向中国转移。飞利浦已经在中国建立了15个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涵盖照明、彩电、音响、半导体、医疗系统和移动显示系统等领域,而2000年成立的东亚研究实验室更是侧重于基础研究。
不仅如此,飞利浦最近几年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偏向研发型,对此范彦柏表示,这种变化正是市场驱动的重要表现,他说:“这里有大量成本较低的高质量人才,而且靠近全球第二大的市场,可以保证我们对市场有一个快速敏捷的反应。”
市场驱动的因素在飞利浦的产品定位和设计上也显露无遗。飞利浦在新的品牌定位中强调“简单”,这一方面意味着操作界面的进一步简化,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飞利浦正在大力加大中低端产品的开发,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这种品牌定位的思路在飞利浦最近推出的一些中低端的医疗设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中低端的医疗设备比传统的专供医院专业人士使用的高端设备在外观操作和功能设计上要简单得多。
“我们发现80%的人不需要那些高端的医疗设备,我们开发的新产品就是满足这部分需求的。只要我们的产品足够好,成本低而且可靠,我们的产品就能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要。”范彦柏认为这是飞利浦从研发驱动到市场驱动的一个重要证明。创新准则
“要保持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虽然飞利浦正在向市场驱动型企业转型,但范彦柏依然认为技术创新在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一个行业中必需有一些公司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否则就会因为恶性竞争而走向毁灭,所以说他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发展,更是为了推动市场的蓬勃发展。”
但技术创新往往需要战略前瞻性眼光,而这种眼光则往往与对市场的洞察力息息相关。范彦柏以CD和DVD为例,推断出一半的产品从技术成熟到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往往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而这还不包括从技术创意到技术成熟的若干年时间。长期性的基础技术研究往往是伟大产品产生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一定的市场洞察力。
由于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一般不超过50%,因此需要组织提倡宽容的组织文化以鼓励创新。除此之外,技术创新还需要跨部门合作,比如说CT医疗设备的技术创新就涉及到物理、医学和机电等领域,因此对组织的弹性和开放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今这个世界已经与以前不同了。”范彦柏认为一个行业的成功需要很多成功的参与者,“技术创新往往意味着行业标准设定,这绝对不是一家公司能够完成的,CD和DVD之所以能成为行业标准,就与飞利浦将这项专利转让给许多其他企业有关。”
范彦柏认为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只是对技术创新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而不是为了垄断技术和行业。
“任何企图以专利挤压对手,垄断行业的行为都注定会失败。”范彦柏说,“技术专利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与别的企业分享或授权众多企业使用,所谓保护知识产权指的是保护专利拥有者的投入回报,而不是通过专利取得垄断地位。”全球布局
据范彦柏介绍,在飞利浦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属于带有长期性质的基础研究,第二个层级属于业务单元性质的技术,第三个层级则属于产品的应用性研发。在飞利浦的基础研究层面,又有三分之一属于自主选题,还有三分之二属于集团应用。
从区域分布来看,飞利浦的基础研究分布在欧洲、美国和中国的三个研究实验室,大约拥有1200位科学家,构成一个虚拟的技术团体。其中2000年在上海成立的东亚研究实验室是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研发中心,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光存储、数字电视和无线通信等方面,拥有大约70多位研究人员。
“东亚研究实验室是在原来台北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现在台北研究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已经关闭,原先计划的新加坡方面的基础研究也没有开展,甚至为此得罪了新加坡方面,现在的基本格局是亚洲的基础研究会逐步放到中国来。”范彦柏在谈起东亚研究实验室的由来和现在的地位时说。
而在应用性的技术研发方面,飞利浦的研发中心则呈现出典型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态特征,即产品开发往往随着市场、制造基地和采购中心的迁移而迁移。据范彦柏透露,这类技术研发中心的迁移路径是南欧到新加坡,再到韩国,现在主要集中在中国,将来则有可能会迁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飞利浦在亚太区的三个重要研发城市进行了相对分工。比如印度班加罗尔聚焦于软件,新加坡侧重于互联星空项目,上海的研发则是横跨飞利浦各个产品部门,属于集团层面,聚焦于在照明、制造技术、消费电子、半导体和医疗系统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合作建立中国标准。
而在飞利浦的事业部层面,飞利浦的研发中心也由原来的“各自为政”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其中一部分基础技术研究收归东亚研究实验室,并开始逐步发挥这些研发中心的协同效应。范彦柏说:“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研发中心进来,并且我们会有将这些研发机构进行整合的计划,具体的工作正在准备过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