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的“深圳加工”,到吸引跨国公司竞相前来采购的“深圳制造”,再到不断走向国际市场的“深圳创造”,深圳的工业经济和产业发展正在实现重大转型。
7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移动通信发展论坛”上,华为公司凭借上半年在3G等领域的良好业绩,被业界认为是亚太地区企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华为2005年上半年完成全球销
售额33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5%。在WCDMA领域,华为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已经取得5%的基本专利,跻身全球前五。
以华为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的深圳企业,挟“深圳创造”之名已经成长为世界市场内叱咤风云的本土跨国公司,让深圳的产品享誉国际。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的升级正在进行,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型已揭开序幕。
困局
“深圳加工”模式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成为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桥头堡”。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的加工贸易企业竞相涌入,据统计,截至2003年,深圳加工贸易企业已近1.5万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75%。深圳的加工业包罗万象,从服装、家具到钟表、电器应有尽有。但是,随着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深圳加工贸易业开始遭遇土地不够、劳动力不足、资源紧张等问题。
目前深圳可开发用地仅剩余200多平方公里,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难以为继。2004年深圳共成交土地217.58万平方米,比2003年减少12.94%,而成交金额却上升了4.89%。可供应土地大幅减少,土地成本的攀升使得需要廉价土地的加工贸易型企业难以持续大规模进入。
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的贸易加工企业由于原材料、能源的价格提高而成本普遍上涨,企业下游产品由于竞争激烈而价格上涨有限,企业利润日益下降,很难满足工人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要求,深圳贸易加工企业一再出现劳工荒。
“当加工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达到相当的比例之后,各种要素资源就会走向枯竭或成本提升,长期依靠加工贸易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就不可能了。”深圳大学教授马春辉说。
而深圳的环境却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中进一步恶化。深圳市政府一位官员说,深圳目前连基本的生态控制线都无法保障,阴霾天气年盛一年;而深圳治安状况尽管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加工贸易业对深圳效益有多大?以深圳钟表业为例,2005年1-5月深圳口岸出口钟表3.73亿只,但是平均每只表的价格不到1美元,总价值3.19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到26亿元;2005年1-6月,华为公司通讯产品全球销售额330亿元,一个高科技公司的销售额是一个加工贸易行业销售的十几倍。
突破
发明专利催生一个产业
在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深圳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践新的发展模式,特区之特不再是体现在优惠政策上,而是体现在承担起创新发展模式的历史使命。为此,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深圳创造”转变。
实践证明,这是切合深圳实际的现实选择,自主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能迸发出无穷的潜力。朗科公司凭借一项技术创新,催生了深圳新兴的闪存盘产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6年前,邓国顺与成晓华从国外回到深圳创办朗科公司,凭着闪存盘的发明专利,朗科仅用两年时间实现了销售收入从“零”到“亿”。朗科的成长带动了一批闪存盘生产企业在深圳集聚。目前,深圳已经成为全球闪存盘的最大生产基地,这个基地已经实现了由“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变,深圳生产的闪存盘30%—40%以自有品牌出口。朗科公司也已发展为业内翘楚,其持续创新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朗科的例子仅仅是一个个案,在深圳这块崇尚自主创新的沃土上,只要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就能掘到真金,依靠技术创新,深圳的许多企业已经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例如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兴、海王,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深圳逐渐形成了以通信产业群、计算机产业群、集成电路产业群、软件产业群等电子信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按照深圳市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目标,“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深圳创造”转变,将主要实现四个“明显提高”:即高技术含量明显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对外辐射能力明显提高;产业链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明显提高。如是,对于深圳制造业无异于如虎添翼,将进一步提升整个深圳制造业的层级,改善和优化深圳经济结构。
成效
每平方公里产值近百亿
坚持自主创新,深圳已经喜结硕果。2004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66亿元,在总体规模上排在全国第一,这已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有超过一半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一比例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自主创新活动带动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高增值行业的发展,使深圳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深圳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已经达到1.75亿元,是国内单位面积GDP产出最高的城市。
深圳市高新办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面积仅11.5平方公里的深圳高新区,去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88.37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创造产值94.6亿元,高新科技的高产出效应,在这里显现无遗。
抚今追昔
拿什么来创造?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加工业曾赢得过“深圳速度”的美誉。在跨入新世纪门槛之后,这里又以另一种“深圳速度”引起世人的瞩目,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创造”,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前者高度依赖于技术、专利或产品的引进,缺乏核心竞争力;后者则建立在强大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上,有着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
深圳工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袁易明认为,从深圳工业发展的实践来看,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的升级已经在进行之中。但是,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型还只是刚刚开始,还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
实际上,多年来,深圳市政府始终致力于推动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和“深圳创造”的转变。深圳市政府在为企业创造成长环境、提供一流服务和前期支持、制定扶持政策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不断成长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2004年初,深圳市政府出台“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提升深圳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深圳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和激励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利益机制;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资条件,资金拆借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发达。比较齐全的金融工具,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深圳还在国内最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能受到有效的保护和尊重。他们的后顾之忧比较少。
如何在原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深圳人已开始深入思考。
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王学为介绍,深圳市委已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不协调”问题,解决政府部门资源分割、沟通不畅、政出多门的问题,旨在从科技乃至经济政策层面上为自主创新探索新模式及未来道路。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深圳市贸易工作会议上,时任深圳市市长的李鸿忠表示,“对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技术含量低,对环境影响严重的工厂和产业要果断舍弃,为更多‘深圳创造’型企业和产业腾出空间和资源。”
5月19日闭幕的中共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又进一步作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据悉,把深圳定位为自主创新型城市,并正式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中,这在深圳的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号角声已经吹响,假以时日,“深圳创造”将成为深圳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本报记者 佘慧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