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借银行造就扩张泡沫 麦克民营医药王国崩溃揭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 02:57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郭艾琳 发自上海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三四年间,由一家小公司迅速扩张为总资产超过5亿元、拥有11家控股或参股子公司的重庆第三大医药物流商;而现在,却面临着崩溃,拖欠重庆和湖北两地8家银行1.76亿元到
期贷款、4大药厂全面停产、董事长失踪、总裁辞职……

  麦克集团像一位沉睡者,至今依然在噩梦中挣扎。

  起步:疯狂扩张

  麦克集团创立于1998年,创始人来自刘氏家族。老大刘汉书控股,二弟刘汉全和三弟刘波持股。起初,麦克集团只是个小贸易公司,名不见经传。

  “刘汉书是个不错的人,人挺稳重的,但就是野心有点大,这也注定了这几年他不断的扩张举动。”麦克一位内部人士说。2000年,刘汉书靠销售多酶片赚得了“第一桶金”后,便开始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先后收购了湖北房县制药厂、湖北武当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重庆医药科技学校和重庆鑫隆达连锁有限公司等多家重庆或外省市的医药公司,同时于2004年收购一信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重庆康恩药业有限公司、重庆万阁药业、郫县医药公司等四家药房和制药公司。2003年后,麦克集团又在重庆大张旗鼓成立了麦克爱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2004年,来自麦克的数据显示,麦克药房连锁店已达400多家,并有望在年底达到1000家的数字。

  “那时候,大家想的就是做大、做强,见到好的企业,价格能谈下的就想吃下。”该人士说。大规模的扩张和重组,耗费了麦克集团大量的资金。如下属这么多医药生产和零售企业的GMP、GSP认证上,麦克就花费了近3亿元。

  而那些被麦克集团收购的药企并没有自己很具特色的产品,存在药品同质化的现象,“刘汉书在收购时忽略了这些问题。”该人士说。

  融资:谁为扩张埋单?

  为了获取资金,作为重庆医药界的一匹“融资黑马”,刘汉书不断融资。

  “我们当时觉得刘汉书的确很疯狂,他不断买,却也总能拿到这么多资金。”麦克集团内部人士说。而重庆医药界对于麦克集团的评价,却点中了它的要害:赫赫有名的麦克集团依靠兼并收购迅速成长的发迹史,实际上就是依靠银行贷款“谱写”完成的。

  在重庆的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每家都有上千万的贷款给麦克集团,而麦克集团的财务人员曾公开称,银行贷款中的3到4成被当作贷款的活动经费。在业界,刘汉书又以善于广交朋友而著称。

  其实,麦克集团曾经动用过其他融资的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刘汉书当时想过到美国去融资的,结果没有成功,而且那时候公司的财务状况其实已经不是很好了,别人对我们不信任。”麦克集团内部人士有些无奈地说。2004年12月前后,麦克集团也曾准备上重庆“三板”融资,当时麦克集团试图通过重庆“三板”进行托管,转让麦克集团的500万自然人股,然而最终重庆“三板”市场发现麦克集团的此次托管不符合相关规定,终止了合作。

  于是,借贷成了麦克集团唯一的出路。“到后来麦克集团根本就没有用资产进行过抵押,都是担保贷款。”麦克集团原总裁李启军说。

  败露:重组成为导火索

  盲目的扩张终于让麦克集团不堪重负,它的资金链濒临断裂。

  于是,麦克集团想到了请上海医药集团对其重组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然而,没想到这一重组却成了刘汉书资金问题败露的导火线。

  当时,一心想进入西南医药市场的上药集团曾经提出愿意出资1亿元对麦克集团进行重组,成立“上药麦克公司”。李启军曾告诉记者,那时麦克大楼已经人去楼空,集团负债1.8亿元。“通过与上药集团的合作,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这些债务压力。”李启军曾对上药集团的重组充满期望。而那时,记者采访李启军时,他的声音听上去十分兴奋。

  然而,事情却出乎任何人的意料。

  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为了消除法律障碍,在成立合资公司前,刘汉书必须把实际为自己所有的几家下属企业的股权,变更为他自己的名字。刘汉书照办了,但这下露了馅——银行发现,这些看上去没有产权瓜葛的企业,通过相互担保拿走的上亿元贷款,居然都是刘汉书自己在为自己担保!

  高贷款风险陡然显露。去年年底,贷款银行相继抽走了麦克集团40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包括招商银行、深发展银行在内的5家银行提起追贷诉讼,查封了其大部分资产。

  而刘汉书却在此刻选择了“隐身”,重庆市经侦总队已开始对刘汉书涉嫌诈骗立案侦查。

  无奈:总裁离职

  除了欠下8家商业银行共计1.76亿元贷款外,麦克集团还欠下大量民间借款。

  无奈之下,麦克集团只能再次寻找“外援”。今年6月17日,哈药集团开始对麦克旗下贝诺制药进行考察。很快,哈药集团董事会就传出消息,原则通过收购贝诺制药的初步方案。而这成为救助麦克集团的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收购事宜被一拖再拖。被“折磨”得筋疲力尽的李启军选择了离职。而董事长消失后的麦克集团,在多名高层相继辞职后,终于连最后一根顶梁柱也失去了。李启军离开时,麦克集团尚拖欠其去年13万元的年薪和今年的30万年薪,而他个人投入麦克药房的18万元现在也无法收回。

  而这一次接受采访,李启军的声音已经听起来相当疲惫不堪了,言语中很是无奈。“麦克集团现在最需要的能帮他们走出困境的人,也许找些专家更能够起到作用,我已经无能为力了。”他说。

  而就在几天前,麦克集团再次传出坏消息。重庆天赐拍卖公司向外界宣布,因为无人进行竞买登记,麦克资产的首次拍卖以流标的方式而告终。

  记者手记

  “关系”到底能走多远?

  对于麦克集团从原来的兴旺走到目前的衰败,一位内部人士感叹地对记者说:“我亲眼目睹了这一转变的发生,真的是好心疼。麦克集团有今天这样的局面,自己的盲目扩张要负起大部分的责任。你真的应该把这些写一写,好给其他企业一个警示。”

  而不久前,由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编写的我国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85%的在10年内消亡,民企平均寿命只有2.9年。

  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定位、盲目扩张、融资困难、资金短缺,都成了民企短命的症结。

  其实,民企并非都只有这般的无奈。与麦克集团有类似经营性质,同样以扩张为手段的复星医药集团与麦克集团却是“同途殊归”。复星医药一位投资人士曾告诉记者,复星对于收购的企业条件十分苛刻,这些企业必须是一个省市内排名前三位的,并且有相当大上升空间,同时,产品还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其收购广西花红、桂林南药、重庆凯林等企业,都能为复星带来直接的效益。

  麦克集团同样也选择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扩张之路,据重庆医药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麦克集团的经营范围涵盖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制药、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中药饮片制造,甚至包括教育、影视等。但多元化发展战略非但未能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反而将其带入了破产边缘。

  另外,在麦克集团的案例中,民企与银行的恩恩怨怨尤其值得关注。首先是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必然导致快速增长风险系数的增大;其次是银行本身的不严谨和不规范操作,为麦克集团疯狂扩张推波助澜。麦克集团的财务人员公开称,银行贷款中的3到4成被当作贷款的活动经费。

  连家乐福这样的外资企业都知道中国有个特殊的词——“关系”。刘汉书无疑自认深得“关系”之三昧,其快速扩张之初,很大一部分也得益于对关系的“良好”运作。但是这种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关系”到底能够走多远?值得深思。


  爱问(iAsk.com)医药业 相关网页约81,149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