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欲破三重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14:54 中国石油网

  据悉,中国石油储备库年底可望开始储备自产的石油。这意味着中国的石油战略有了储备基础。而要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诗篇”,中国还有太多的门槛需要跨越。

  第一重门:储油?买油?是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
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接近30%。如果缺乏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中国难以保证其石油的不间断供应能力。

  “在我们设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储油?买油?是个问题。现在油价这样高,需求又这样旺盛,你必须要建立最经济的储备体系,还要提防‘托价’陷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对本报记者说。

  专家所说的“托价”,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普遍存在。布什2001年指示将石油战略储备增加到7亿桶时,油价便由当时的每桶20美元一路升至50多美元。而当国际油价缠住每桶60美元曲线时,市场对于中国何时开始储备石油异常关注。有分析师认为在油价处于高位下存储石油非明智之举。在刚刚结束的搜狐—安邦月度财经论坛上,中国石油大学董秀成教授就本报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回答道:“我相信任何明智的政府也不会在目前的价格里进行石油战略储备。”

  而安邦的高级分析师贺军却意见相左,他认为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是为了维护中国的石油安全,油价的收益问题不应该是考虑的重点。他指出,在目前油价高企的情况下,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同样在增加其石油战略储备。这暗示,增加储备的国家预期未来国际石油市场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能源专家牛犁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储油还是买油的争论就比较激烈,当时有一种声音很强烈,那就是既然发达国家都有石油储备,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储油,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购入别人的储备,免费乘车。但是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这种声音渐渐弱化了,因为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不可能完全依靠他人。现在更理性的声音是,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应承担双重使命:在战争或突发灾难时用以维系经济的常规运行,而在石油供应紧张、油价上涨时,充当资源调配任务,平衡油价。

  “储油还是买油”之所以是个问题,是因为它超过了经济学的层面。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中国无法改变必须持续依赖进口石油的局面———即便向市场释放后的石油储备,依然要通过进口来补充。

  但无论如何,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已经上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希望。

  第二重门:

  美国模式?欧洲模式?自己模式

  从国际上看,包括日本、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建有战略石油储备。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加上民间的石油储备以及流通领域的库存,足够全国使用180天以上;德国政府的石油储备早在1966年就已经开始。1978年,德国设立石油储备联盟作为联邦直接的储油组织,并规定所有炼油厂、石油销售公司等均必须成为联盟的成员。

  作为国家全额出资建立石油储备的样本,美国政府在石油储备建设中投入了212多亿美元巨额资金。石油储备投资的分配比例是,75.4%用于购买石油,22.9%用于储存设施建设与维护,1.7%为管理费用。美国政府为减轻石油储备财政负担,正在探索石油储备商业化的途径。

  大多数国家要求必须有商业储备,这是必须的,否则企业就无法进行商业运作。但是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石油储备,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有不同。作为东方的特殊的经济体,中国在战略石油储备上面将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尽可能依靠‘国产’,毕竟我们每年有1.75亿吨的原油产量。”

  “我们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具体做法还是得借助石油公司,”牛犁说,“我国大的石油公司基本都是国企,国家制订政策,指导运转,但具体的技术支持,日常维护无疑还是得依靠石油公司的专家。”他认为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形式大概有三种。目前在建的宁波镇海储备基地,进行直接储备是第一种形式;规划石油的战略区域,将有潜力的地区保护起来是第二种;在油气蕴藏丰富的地区建设好采油设施,但不进行开采,如果有突发事件发生,可以马上钻出油来,是第三种形式。

  对于庞大的国家石油储备支出,有专家建议征收国家石油储备税,由消费者缴纳,按照每升成品油0.03元计征,对消费者负担不大,也可以增加其节能和安全意识,国家每年可增收50亿元。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个长期过程”,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表示,“发行国债、征税等都是手段,但要达成将石油储备体系完全建立起来这个目的,中国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第三重门:国内需求?国际影响?利益博弈

  国际油价屡破60美元,中国在这个时候进行战略储备,自然会承受来自国际上的非议。从石油的消费量和进口量来看,美国的需求要远远大于中国,如果说中国开始进行石油储备将推高石油价格,那明显是别有用心。事实上,中国是油价高涨的最大受害者。2004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中国为此多支付外汇高达70多亿美元。

  为什么形势如此严峻,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还毅然决然地启动呢?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现在处于被动的边缘,不去做就更加被动。市场上的石油其实是供需平衡的,这么高的价格有很复杂的因素在后面,我们虽然是石油消费大国,但却没有价格的话语权。如果不进行储备,权利便会进一步削弱。”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官员在答彭博社记者问时说的话颇耐人寻味。该记者问,据说中国在今年底要进口石油来储备,你能证实这一消息吗?该位官员表示,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你说在油价如此高的价位下,我们会选择进口石油作储备吗?

  同样的观点来自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张抗,他说,我们现在在建的石油储备基地即使完工了,也只代表我们具备石油储备的硬件条件,不代表我们会在国际油价高居不下的情况下进行储备。就像银行的利率不理想的时候,老百姓也可以选择不将现金存入银行。因此,国内舆论对石油供应不应表现出太大的担忧。

  毋庸置疑,中国的石油安全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无论怎样艰难,都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这是一种国家需要,尽管需要巨大的成本。中国石油储备的建设是渐进式的,不会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格局产生根本的影响。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