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华能澳洲挖煤成功还只是个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 14:15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伟勋 北京报道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总是充满变数,8月2日,曾经志在必得的中海油最终抱憾而归。与之相比,一向低调的中国华能集团(下称华能)则幸运许多。7月28日,经过近一年的秘密运作,这家中国最大的发电企业正式宣布,斥资2942.3万澳元购买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蒙托煤矿(Monto Coal)25.5%的股权,从而成为中国首家成功参股海外煤矿的电力公司。

  由于近年饱受“煤荒”和煤价高企之苦,国内发电企业纷纷参股煤矿以稳定煤炭供应,缓解成本压力。华能澳洲“挖煤”的举动沿袭了这一思路,只不过是第一次把触角伸向国外。本报获悉,华能在蒙托煤矿中拥有的权益煤炭将有50%运回国内,供旗下电厂使用。

  另一半煤炭将就近供给华能在澳洲收购的两家电厂。2003年,华能花费2.27亿美元获得了澳大利亚奥丝电力公司50%的股权,后者在昆士兰州拥有两大电厂,毗邻此次收购的蒙托煤矿。

  作为中国电力军团海外并购的急先锋,华能通过两次跨国收购,不仅开辟了海外煤炭供应国内的新通道,而且首次在国外搭建了煤-电产业链,迈出了中国电力企业布局全球的第一步。

  划算的生意

  表面来看,华能的这笔交易并不便宜。2001年10月,澳大利亚麦卡瑟煤炭公司(Macarthur Coal,下称麦卡瑟)投入1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股票,向伯耐特煤炭公司(Burnett Coal)收购了蒙托煤矿49%的股权,四年后华能从麦卡瑟手中购买其中25.5%的股权,花费了2942.3万澳元(约合2230万美元),相当于当初价格的2.2倍。

  对于价格的形成过程及交易细节,华能和麦卡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均未给以回应。

  麦卡瑟在澳洲煤炭行业中处于中游水平,2001年7月在澳大利亚上市,目前市值约13亿澳元,拥有2个运营煤矿,年产800万吨原煤。中国中信集团是其第二大股东。

  华能提供的资料显示,蒙托煤矿位于昆士兰州博文(Bowen)盆地南部,煤炭储量预计超过5亿吨,有长约180公里的铁路与格拉斯顿港连接。“以储量和交通条件来看,如果在国内购买类似煤矿,2230万美元拿不下来”,天相投资顾问公司分析师刘洁在测算后告诉本报。

  目前在煤炭主产区山西,每吨煤炭的资源费最低为2.75元(采矿权改革后已按储量而非产量征收),5亿吨煤炭需交纳13.75亿元资源费。如果购买25.5%的股权,资源费投入约需3.5亿元,仅此一项就已超过蒙托煤矿2230万美元(约合1.8亿元人民币)的花费。

  “更何况目前国内品质优良、交通便利的煤矿早已被各大集团瓜分完毕,即便有钱也难以买到理想的煤矿”,刘洁认为华能此次收购是一个划算之举。

  在付款安排上,华能也争取到相对有利的条款。据了解,7月28日签约后,华能将向麦卡瑟首期支付1200万澳元,余款将在蒙托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支付。该可行性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年产煤炭1000万吨的扩建项目,其间还将进行露天开采试验,历时2-3年。

  不过华能和麦卡瑟的交易能否最终成形,还取决于很多前提条件。8月3日,麦卡瑟战略和集团发展副总裁史蒂芬为本报发来一份声明,详述了这笔交易的五项附加条件:获得两国监管当局的批准;蒙托煤矿其他股东同意;合资各方认可由于华能进入而导致的公司文件变更;蒙托煤矿管理层和华能达成并执行管理协议;煤矿代理商和华能达成并执行煤炭开采和运输协议。

  该声明还指出,蒙托煤矿项目可能会因以上条件的成立或废止而发生变化,不过麦卡瑟会与华能和其他伙伴密切合作,尽早完成第二阶段的可行性研究,以便各方做出最终决定。

  无奈的选择

  或许是缘于对交易能否最终达成没有十足把握,华能在与麦卡瑟签约后只发布了一个简短公告,其中没有提及这些附加条件。据了解,目前华能副总经理鞠章华领衔的小组仍在澳洲,正和麦卡瑟就后续问题进行商谈。

  华能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华能就有意投资海外煤矿,并于今年年初对澳大利亚进行了重点考察,随后与麦卡瑟展开深入接触。这一项目被华能列为高度保密项目,除公司最高决策层和资产部直接参与谈判的人员知情外,公司从未对内披露这一项目的任何信息。

  华能海外“挖煤”的直接动因,是舒缓煤价高涨带来的成本重压,减少对国内煤炭的高度依赖。目前华能的装机容量为4098万千瓦,每年消耗煤炭8000万-9000万吨,这些煤炭主要来自国内各大煤矿。

  业内人士透露,1997-2000年煤炭行业低迷期间,华能将电煤价格压至极低水平,2001年煤炭行情反弹以来,各大煤矿不约而同地采取“报复性”措施,把销售给华能的煤炭价格提至高位,使其燃料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高盛集团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华能、大唐、华电、中电投四大电力集团的成本结构中,华能的煤炭成本处于最高水平,约为65%。华能旗下上市公司华电国际(600011.SH;0902.HK)日前发布的2005年上半年营业状况显示,煤炭价格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向上攀升,2005年上半年仍在高位运行,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压力。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燃料成本亦大幅上涨。预计200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将比去年同期下降30%-40%。

  7月20日,华能高层在集团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再次指出,今年下半年电煤供需总体依然偏紧,电煤供应及价格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降低煤炭成本,华能被迫四处出击,去年分别与神华、中煤、龙煤、山西焦煤等八大煤炭企业签订中长期购煤协议,并着手投资国内外煤矿,以期获得稳定而持续的煤炭供应。

  目前,华能已与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合作开发一个年产煤600万吨的煤矿,并通过重组北方电力,间接获得了内蒙古四个煤矿的权益。但这些仍然不够,华能随后将目光转向国外,最终在澳大利亚首获突破。

  海外“挖煤”新潮流

  紧随华能之后,8月2日,国内另一电力巨头华电集团在印尼走出了更远一步。当天,华电与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印尼国家煤炭公司和印尼INDIKA国际能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合资建设、运行印尼南苏门答腊省4×600MW坑口电站。该项目采用煤电一体化开发的方式建设,由华电集团控股55%。

  无独有偶。8月4日,大唐国际(0991.HK)媒体联络人戴枫向本报透露,该公司也在考虑投资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的煤矿,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开始。

  参股海外煤矿似乎正成为中国电力企业的新潮流,其出发点是开辟海外煤炭通道,控制燃料成本。但到海外“挖煤”是否合算,海外运来的煤炭能够发挥多大作用,直到现在,这仍是充满争议的话题。

  “从价格来看,受航运限制,从国外运输煤炭不具有价格优势”,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总经理解居臣指出,国外煤炭只是有限的补充,不能成为主流。他认为,煤炭采购应立足于国内,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牟其峥指出,近期海运费大幅下降,煤价业已出现回落,煤炭供应紧张的情况将逐步缓解。到国外参股煤矿并将煤炭运回国内,不会成为电力企业共同的选择。

  事实上,电力企业之所以频频涌起投资海外煤矿的冲动,除了控制煤炭成本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天相投资顾问公司分析师刘洁认为,从国内电力市场长期来看发展空间有限,加上竞争者不断进入,竞价上网实施,近期除了煤价微降外,电力企业的外围环境都在恶化。像华能、华电这样通过海外并购,在国外开展煤电业务,既是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为规避未来风险而进行的提前布局。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