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丰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05年6月底的葡萄酒假年份事件,终于将这个行业内凝聚已久的种种腐水倾倒出来。为解决此行业的顽疾,近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杨强向记者透露:今年内,中国葡萄酒业将成为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档案注册制”的试点行业。
据称,有关实施方案正上报给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部等在内的多个部门,一场重新塑造中国葡萄酒信誉的工作已有条不紊动地展开。
“目前的局面当然是个提高机会,但是旧游戏规则的盖子揭开后,对现有企业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葡萄酒国家级评委张宁评价说。
年份之乱
中国葡萄酒产业近年发展迅速,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葡萄酒产业现在是个朝阳行业,市场空间非常大。”杨强表示。
但是迅猛发展之余,却一直风波不断,今年6月,北京嘉峪东方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的嘉峪长城年份葡萄酒虚假事件爆发,年份葡萄酒标注假年份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事发后,该公司总经理苏诚关于年份酒“都是假的,这在行业内是秘而不宣的规则”的言论更是将整个行业拖到漩涡中心,国产葡萄酒的整体形象陷于尴尬境地。
“问题远不止这些,”张宁表示,中国葡萄酒业现存问题包括年份乱、产地乱、原料乱、品种乱等等,而这些恰恰都是关系到葡萄酒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按相关要求,葡萄酒必须由100%纯葡萄原汁为原料进行酿造,因此其年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质量指标,因为不同葡萄产区不同年份出产的葡萄原料质量差别很大,而存放时间的不同也决定了葡萄酒的口感,所以要标注某一年份,必须是这瓶酒里有至少80%以上的葡萄汁原料产自于该年。
“但是,国内有不少企业没有做到用100%纯葡萄原汁酿造葡萄酒,也没有按照国际通用的年份规则执行,”某葡萄酒企业人士私下对记者透露说,“甚至不少企业为节约成本,根本没花费精力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只是直接进口国外的葡萄酒原汁,然后进行勾兑赚取快钱,这些不规范行为,在行内人人心知肚明,只不过平时无人挑破而已。”
同时,年份的概念在一些企业的市场炒作下出现很大偏离,原本只是代表葡萄原料好坏的年份标志,现在却成了“越陈酒越香”的“误导消费者的幌子。”张宁表示,这样的市场误导还有很多,比如产自地窖的陈酿酒,最佳储藏期一般是3到7年,而且用于储藏的容器必须是新橡木桶,如果橡木桶的使用时间超过5年,那么橡木在储存中的化学反应作用就很有限了,“但是现在的概念却变成,地窖内存放得越久就越好,橡木桶越老越好,有的企业甚至打出百年木桶这样的称谓。”
标准之缺
种种潜在规则暗流涌动,除了巨大市场利润空间促使人铤而走险外,国内有关法规的不健全也是因素之一。有葡萄酒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在葡萄酒行业,国家只有简单的规范而没有严格法律效力的法规,即使是现有的规范也缺乏行业针对性。
比如,关于“沉淀物”一项,葡萄酒作为以纯果汁为原料的酒类,有沉淀物是正常表现,葡萄酒酒瓶底部的凹凸部位本身就是为容纳沉淀物所设,但因没有具针对性的详细规定,现在葡萄酒行业只能适用其他酒类的“不准有任何沉淀”的相关规则,这便造成是非颠倒,好的倒成了坏的,企业不得不想办法去除沉淀。这不仅影响了葡萄酒的质量,也令一些厂家偷工减料,不使用100%的纯葡萄汁原料。
至于像年份标志之类的监督与规范更是有限,在葡萄酒业,“七分原料三分酿造”是个公认的真理,但有关监管部门忽略了中国的地区差异,某一年份或许只能代表某一地区酿酒葡萄质量的好坏,却难以代表全国。因此在年份的标识系统上,中国需要建立不同产地标准,以规范年份标识。
变局之需
以年份之乱为代表的葡萄酒行业问题让有关部门头疼不已,杨强表示,葡萄酒行业年内会作为中国食品工业的试点,建立起固定规范的质量档案体系。
也就是说,全国所有相关企业必须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定期上报完备的产品质量数据,有关部门也会经常性地对各区域成品的原料成分、年份构成加以检查督促,并在建立了严密的档案资料后,定期对外公布,从而让葡萄酒消费者拥有足够的产品知情权。
另外,杨强还透露,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将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协商,尽快发布新的葡萄酒国家标准,制定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规范。
而目前的局面也为该行业近600家大小企业提供了重新洗牌的契机。一些二三线企业更是看到了超越一线企业的希望。“但必须认识到,资金实力和品牌建设速度将是制约整个葡萄酒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张宁警告说,“一瓶100元的葡萄酒或许将有75元被流通中的各种渠道截取,酒类饮料进场费的高昂,使得现在酒类市场的经营几乎就是在用钱砸,若想借混乱之机上位,必须搞清楚这些关系!”
同时,国外大品牌的可能介入也是促使有关部门和市场加快整治、洗牌的重要因素,不少葡萄酒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时,因当时的国内葡萄酒市场有限,国家有关方面对这一领域并未留有太多保护余地,只不过当时市场容量不大,吸引力不足,国外大品牌才没有大肆进入,国内企业从而获得发展空间。但从目前的发展速度看,国内葡萄酒市场正在做大,国外成熟大品牌“入侵”中国将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