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燕 来源:中国经营报
关于CEC(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重组的消息近日终于在纷纷猜测中有了准信,这件事充分显示了我国要害部门,尤其是国资委的“低调”作风。很多时候低调被认为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但涉及如此重大的产业调整,过分的低调让人心中不安。
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国资委将对其所管辖的企业进行重新组合。这个信息明确传递后,人们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几十起大型重组异常关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自传出我国电信行业将进行第三次重组后,传闻、猜测、分析此起彼伏。近一年的时间全是“民间传说”,国资委及其他有关部门一言不发,但大小利益牵涉者越来越人心惶惶。
无论是CEC重组、还是电信行业重组,舆论给予长期的关注本是正常,但记者基本上如同密探一样四处打探消息,最有资格说话的却永远都不说话甚至不说实话,以致小道消息满天飞。CEC重组案中,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这都是出资人的决策,和下面企业没什么关系”。如果从涉及企业的角度讲,这种回答无可非议。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国资委就能在涉及如此庞大的资产重组中始终不做令人信服的交代,最后只给一个结果。
企业重组的出发点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产业链,同时把各个企业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但是这些重组毕竟不是简单的小企业内部的调整。在这些大型重组中,评估体系如何建立、资产审核如何进行、人员怎样妥善安置、重组风险如何控制等等,太多环节和问题从不公开、不透明,全都在国资委领导下操作完成。自我国《行政许可法》公布后,建立透明型、服务型的政府已是人心所向,而国资委有监督、管理国家资产的职责。换句话说,国资委是在替老百姓管理这些资产。那么,在替老百姓重组这些资产的时候是否应该做到适度的透明?
现在我国提拔一个干部都需要公示,重组这么大的事却在“悄悄”进行。这中间似乎缺少了什么,至少被省略了“为什么要重组”、“怎么重组”、“重组的代价是什么”、“重组的过程是什么”。
当然,我们始终相信国资委在决策前肯定经过专家级别的讨论和评估,肯定努力将事情做到最好。即使如此,又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在重组方案推出后又怎么可能不引人质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考虑在涉及如此重大的重组问题时也采取登报公示、限期收集意见的方法,引入外部监督机制,让重组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环节上变得透明和公开,变得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谁都懂;一方面可保证国资委的决策更加合理、决策效果更好考量,“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也就是说,在重组的过程中引入外部机制、公开机制,在办事过程中进行约束,即使事后出了问题也非决策者一人的责任。
尤其是当公司重组在形式上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新的企业就一定可以顺利发展。当出现这种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怎么办?谁来承担责任?目前我国大型企业的重组才刚刚开始,效果并非今日可推测,但目前这种做法已经让人迷惑。而随后还将进行的几十例重组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是继续“暗箱操作”还是“公示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