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荣飞发自北京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4%之后。一边是持续下跌的消费价格,一边又是依然规模偏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经济学家们似乎也开始犯难:到底应及时采取有力的刺激性措施,还是依然维持紧缩政策?
就此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王小广每月必做的一件事是分析当月公布的全国经济统计数据。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6月的CPI增幅是1.6%,而根据现在的趋势,接下来几个月CPI的增幅都将在1%多一点,大家感到有些通缩的压力出现了。但似乎您还是显得比较乐观,这是为什么呢?
王小广:目前的形势是我们去年底所预期的,去年同期CPI是约5%,但主要是粮价的合理上涨引起的,这不是一个通胀的因素,因此现在的回落是正常的。我认为宏观政策不必做大的调整,要调整也仅是微调。
《第一财经日报》:延续此轮宏观政策不变,真的不用担心通货紧缩的后果吗?
王小广:从中期来看,这轮宏观调控的深意实际恰是反通缩的。1997年开始,我们就认为,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经常性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供给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地产过快增长,因此,控制房地产过热就是治理通货紧缩。
我们不必太担心投资下降,因为这轮调控是中央积极,地方不积极。地方正等着上面政策放松,从而投资反弹。
不过,目前的宏观调控,我有两个最担心的,一是房地产压不下来,二是出口降得过猛,前者如果发生,那么二三年后出现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就很难免,因为房地产持续过热并继续发展,将会造成更大的生产过剩和对其他需求产生更明显的“挤出效应”;后者发生,将会使短期内通缩压力陡然增大。
《第一财经日报》:有人认为现在宏观经济进入三年上升之后的下降调整期,也就是说经济周期到达拐点了。您对此怎么看?
王小广:这次调控是结构性调整而不是调控总量,目前的增长减速是宏观政策调整所致,不是整个经济周期运行的结果。
如果这次房地产真能控制住,不蹈2003年的“121文件”覆辙,那么2006年可能是前低后高,到2007年可能出现经济的再次扩张。
《第一财经日报》:说到此次调控中的房地产,有学者认为房地产投资和房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提出如果把房地产打下去了,那把什么东西弄上来?
王小广:我恰与他们相反。为了使今后几年避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紧缩,现在让房地产下来,哪怕牺牲点GDP增长也是值得的,不会有什么风险。如房地产价格还继续保持高位,继续过热,调控软了,它就会疯狂,那么若干年后发生较严重的通缩的可能性就相当大,我是这么认为的。
可以想象,假如房地产被百分之二三十地高估,由于消费者要按揭付费,这等于消费者每年为住房要多支出20%的费用,这将导致若干年内都面临支出收缩的问题。现在让房地产降温,压低居民在房地产上的过度支出,将有利于其他消费热点的形成,如人们可以扩大汽车消费的支出等。
《第一财经日报》:基于现状,您有何政策建议?
王小广:金融方面,特别是贷款政策应该稍微松点,下一步或下一次刺激内需时,应是税收政策为重点,在完善税收体制和减负上多做文章。
不过现在是加快税制改革的最好时机,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可以加快出台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征收燃油税等税收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一部分是减少企业税负的,一部分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还有一部分是刺激节约型消费的,对增加总需求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政策出台并落实,可以使通缩的压力明显减轻。插图/苏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