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没有庞大的矸石山,没有高耸的烟囱,看不到洗煤的污水,听不到输煤机的轰鸣,甚至连个煤块都见不到。在这里所能感觉到的只是绿树草坪、鸟语花香……
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东煤矿采访时看到的情景。在这片占地不过90亩的矿区里,1/3是草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8.6%。河北邢台矿业集团党委书记、金牛能源董事长刘庆法说:“如果不是门口那副牌子的提醒,或许没人会认为这
里是煤矿。而这正是金牛能源所打造的‘绿色矿山’。”
据了解,在邢东矿建设初期,周围村庄的老百姓都捏着一把汗。先于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俺当过矿工,俺知道煤矿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噪声和煤尘;还有污水会染黑土地,矸石山越堆越高。所以当年俺曾带头反对在村边建矿。现在看来,这种担心真是多余的。”
邢东矿矿长张文海介绍说,之所以会有矸不堆山、煤不落地、不冒黑烟、立体绿化的这种良好局面,是因为矿井从最初的设计上就充分地考虑了环保的重要性,从噪声、防尘、水污染、绿化等各方面进行了全盘考虑并付诸实施。他说,由于邢东矿井濒临邢台市区,紧邻农村,最近的地方距民房仅有4米,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煤矿生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为了降低噪音污染,他们将煤矿产生噪声比较严重的主扇风机设在了地下,这一措施大大降低了噪音。又采用了全国最先进的环保型压风机设备,这种压风机产生的噪音比传统压风机产生的噪声降低了30分贝。并对一些设备“全副武装”:将距民房较近的副井绞车房所有墙壁全部贴上了隔音板;将配电车间、压风机房、主副井绞车房、卸装机房、皮带运输走廊全部增加为双层玻璃,有效提高了隔音效果。现在在邢东矿的围墙外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
在煤矿周围居住的居民最烦恼的恐怕就是漫天黑尘了。针对煤尘污染,邢东矿设计了一座容量为4万吨的原煤仓,煤炭上井后直接入仓、直接装车,达到煤不落地,建成全国第一家“产煤不见煤”的煤矿,从而从源头上截断了煤尘的产生。在所有转载点还全部使用了喷雾设施,并对原煤仓进行了全封闭,除正常装车外,其他地方全都是密闭的。所有到邢东拉煤的车辆必须带苫布。还将职工食堂的灶具改燃煤为燃气,对锅炉房的除尘系统进行革新改造等等。这一系列措施,都大大减少了煤尘的污染。同时,针对水污染问题,邢东矿设计建设了专门的污水处理站,对井下排放的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改变了煤矿排放的都是黑水的传统观念,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全部达到了环保要求,受到周边村民的称赞。
矸石处理一直是一个令煤矿生产管理者头疼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最多的就是煤矸石。长期以来,煤矸石的排放大多数采用由井下提升至地面,再向指定的区域排放,久而久之形成我国煤炭行业特有的矸石山,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更是煤矿生产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邢东矿自2001年11月投产以来就致力于矸石充填项目研究,经过33个月的探索试验,最终形成了完备的井下矸石充填系统——把矿井生产中产生的矸石,填到井下那些不能开采的建筑物永久煤柱里,不但实现矸石不升井,避免占用土地和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把常规方法不可能采出的煤炭资源采出,提高资源开发率。
在北京召开的“煤矿井下矸石充填系统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鉴定会上,邢东矿井下矸石充填系统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科院院士宋振骐、工程院院士钱鸣高称:“这一项目为绿色矿山建设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专家们认为该巷道充填系统及装备在煤炭开采领域属“国内外首创”,并且“填补了我国井下巷道矸石充填输送机和井下巷道矸石固体管道泵送充填注浆设备两项空白”。2005年3月8日,由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煤矿井下矸石充填技术及装备研究”被列入2004年度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作者::李新民 实习生 侯尧杉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