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1日,厦门,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如果说连宋登陆、台湾水果和台风海棠是今年‘席卷’海峡两岸的三股‘热浪’,那么这三天台湾图书最大规模‘登陆’交易会并首次被允许现场销售,就成为新一股‘热浪’的先锋标志。”一位大陆出版商一语道破,两岸携手开拓两岸乃至海外华文出版物市场已成共识。市场
交易会两天300万元的图书交易额让业界看到了两岸市场的巨大商机。
“厦门外图出口到台湾的图书约占大陆出口到台湾图书的三分之一,今年预计会有人民币3000万元的营业额。”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总经理张叔言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此前该公司2004年的销售额是人民币1800万元。
据此,台湾联经出版有限公司发行人林载爵认为祖国大陆今年出口到台湾地区的图书“应该为人民币9000万元左右”。
但他同时指出,据台湾“进口大陆地区简体图书数据库”统计,自2003年7月以来的23个月内进口了1374363册,以平均单价人民币25元计,则进口总额为34359075元。“这个数字显然与实际情况有极大的差距,让人无法相信。我们只能说,按规定申报的册数只占总进口量的一小部分。”“目前大陆简体字书籍销售总量仅占台湾市场的1%左右。”张叔言感慨地说,业内普遍估计这个比例至少可以提高到20~30%,即约20亿至30亿元新台币。
台湾地区大陆简体字图书业界联谊会会长梁锦兴则预估大陆2006年出口金额可达人民币2亿元。
据悉,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现并列为世界华文出版的三大基地,年销售图书约75亿美元。困难
面对蓝图,目前尚存不少难题。
“两岸图书交易在进入对方市场时,均需通过中介方进行,交易中环节过多。比如图书交易的运输不适宜通过厦金直航大批量运输,只能通过香港特区这一中介地。”29日,台湾地区代表团团长、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王承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交易中间的环节过多是交易的主要“瓶颈”。
在台湾问津堂书局总经理方守仁看来,以下几点因素不利于大陆简体字书籍在两岸与全球行销:一号多书、条形码未常态使用、新书信息不通、物流不畅、商品配送概念太差、对书籍不重视、图书商品的保管与配发以及未建立境外物流中心。
谈到在面临上述种种困境与汇率变动背景下,台湾简化字书商却纷纷投入市场时,方守仁的惊叹表情令人难忘。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彭松建指出,目前开拓境外华文出版物市场还面临境外尚未形成汉语语言出版物的庞大读者群体、华文出版物市场基础薄弱、在境外从事华文出版和发行的机构分散、实力较小,且不熟悉境外华文出版物市场等困境。
林载爵指出,台湾地区对大专学术用书的进口限定在认定上很模糊,核准程序费时。同时目前台湾地区仍然无法快速并完整地取得祖国大陆新书的出版信息,亦是阻碍。出路
梁锦兴希望,大陆能进一步放宽进口台版书规定,并减免台版书(含简体字图书退书)的税金。
张叔言指出,台版图书目前价格约为大陆图书的3至4倍,是其占领大陆市场的最大劣势,一旦解决价格和销售渠道等问题,在大陆的销售将成倍增长。
彭松建则建议筹措专项基金,资助和支持华文出版物翻译出版和发行,并制订支持和奖励政策,专门支持和奖励从事华文出版物外文版的翻译者和出版者。
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白京兆称,福建将在福州金山、厦门翔安和泉州石狮各建立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印刷工业园区,为闽台印刷企业提供便利。
据悉,2007年4月建成的厦门国际文化大厦针对台商特点将辟出可容20万册现货的书城,台北亦在酝酿投资3000万元新台币成立简体字图书物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