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超越台积电的力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31日 15:47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范卫强 谭瑞岗 深圳、保定报道 台湾股市的传统“老大”是台积电。但是现在,台积电的地位已经被一个叫做“茂迪”的公司所取代。茂迪是一家从事太阳能发电的企业。7月28日,该公司股价又创下566元新台币的历史新高,而一年之前,茂迪的股价仅在30元左右徘徊。
太阳能发电产业正“火”,中国内地企业——天威保变、无锡尚德、新疆新能源等公司在积极进入。但是,在它们面前展开的真就是一条铺满黄金的大道吗?它们将如何应对设备和原料的短缺?政府补贴一旦消失又会对未来造成怎样的变数? 没有竞争的产业 7月25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日前通过了与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自然人胡宏勋等共同投资组建宁波杉杉尤利卡太阳能有限公司的议案。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750万元。又一家新公司加入太阳能发电的行列。 杉杉们面对的,是一个迅速扩张的产品供不应求的产业。7月28日,茂迪太阳能光电事业部总经理左元淮在台湾表示:“去年全球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急速增加 69%,许多厂商根本来不及生产,原材料短缺,最快要到2007年才能解决。” 太阳能发电产业的爆发,得益于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长期关注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产业的联合证券分析师杨军说:“《京都议定书》签订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为履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纷纷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这是全球太阳能发电产业逐年火爆的大背景。尤其是德国政府在2004年1月1日公布《再生能源法》,将太阳能选为主要的替代能源,并且保证不但政府补助民间装设太阳能模块,更保证以一定费率购回电力,致使太阳能电池需求迅猛增长出现供需失衡。” 天威英利太阳能公司是纯内资的最大太阳能发电产品制造商,控股股东为上市公司天威保变(600550)。天威英利副总经理赵志恒对记者说:“德国去年实行透明电价制度,政府每度电补助0.57元。一般居民用太阳能电池板8年可收回成本,一次性投资后就属于纯盈利行为。” 同样一直在跟踪太阳能发电行业的光大证券分析师韩玲说:“太阳能发电产业是一个真实的行业而不纯粹只是概念了。石油价格飙升,《京都议定书》签订,全球变暖,这几大宏观有利因素都会推动这个行业的需求上升,价格坚挺,成本降低,政府支持的局面,在2010年之前这个行业都会保持高速增长。” 这是一个不用担心销售的产业。据记者了解,台湾茂迪、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新疆新能源这几家中国主要的太阳能产品厂家的订单都已经爆满,甚至有的已经排到了2007年之后。 赵志恒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世界太阳能发电市场是明显的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我们公司的二期工程建成后由于产业链条相对完整,毛利可以达到30%左右,其他的企业大概在20%以内。” 盈利模式 制约太阳能发电行业最大的因素是原料,于是有了“有硅者为王”的说法,赵志恒说:“目前世界硅料的年产量为3万吨左右,而太阳能发电的硅料需求为1万6000吨左右,其他的主要被半导体产业所消耗。因此就出现了太阳能发电产业和半导体产业抢原料的局面。” 无锡尚德和台湾茂迪的盈利模式,都是从德国原料厂商取得供货,然后加工之后返销德国公司,这是中国制造“两头在外”的另类特色。天威英利也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赵志恒说:“天威英利的价格是盯住夏普,比它低一点。在成本上,英利用的材料与欧美国家是一样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而且没有知识产权的障碍,没有专利费。” 天威利用其规模优势带来的议价能力来解决原料问题。赵志恒介绍,关于原料的问题,国际上有几家比较大的硅料厂,以前我们厂只有三台铸锭炉,今年刚从美国GT公司进口20台。国外的硅料厂在选择供给原料的对象时主要选择有实力并且可以形成长期战略关系的,因此规模的扩大使得我们的原材料供应更加稳定。 同时,天威在向产业链上游扩张,于今年收购四川峨眉半导体材料厂,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四川峨眉半导体材料厂投产后,该厂的硅块产量为1500吨,其中会生产一部分纯度为11个9的硅块,这些硅块被国家用来发展半导体产业。太阳能发电所需要的硅块纯度最低为6个9,天威公司的硅块年需求量为700吨左右,四川峨眉可以部分满足我们公司的全部需求,其他还需从国外进口,所谓的原材料“瓶颈”也就不存在了。 目前,台湾茂迪、无锡尚德和天威英利的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德国。不过,天威准备摸索国内市场的盈利模式,出路在并网发电。“目前实现并网是最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电力部门必将放宽限制,今年下半年公司将派人去德国学习并网技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供货方,所以他们有义务给我们无偿培训。我们就是要通过赚国外的钱完成我们的资本原始积累,最终回到国内。中国的企业最终还是要对中国做贡献。我们争取把重大设备、材料、技术都研究到国产化。”赵志恒说。 发展瓶颈 如此暴利的行业自然吸引了众多新人在摩拳擦掌准备分一杯羹,但是,现实的种种制约和担忧又让他们在进入时格外小心翼翼。 以太阳能热水器出名的皇明如今也想投资太阳能发电领域,但是苦于资金制约。皇明公关部部长周春玲说:“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发展缓慢,天威英利和无锡尚德是国企,有财政支持。但中小企业被高额投入、高端技术以及设备采购周期长、生产技术复杂等门槛所限制。荷兰皇家壳牌出击中国太阳能电力市场,也是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中国财政部共同提供资金的。” 设备和原料是新进入企业的直接制约因素。杉杉股份副总经理、董秘李长春对记者表示:“在设备方面,如果整机从国外订购,付款之后需要一年半才能拿到设备。现在我们的办法是从美国买核心部件,运回来之后自己总装,这样能够把设备到位时间缩短到半年。” 对于原料方面的困难,李长春表示:“最关键的是怕原料买不到,这也是我们考虑最多的。不过我们的合作方胡宏勋教授的团队在原料和成本控制上有独到的优势,可以把别人无法利用的原料加工成高效率的单晶硅太阳能硅片。有些厂家硅锭切割下来之后不能用的部分,我们加工之后仍然能用。而且胡教授在这一行做了很多年,成本控制上有独到的地方。我们在论证投资方案时,准备未来40%的原料从正常渠道购买硅片,其他部分用再加工别人不能利用的硅锭等其他方式补充。 杉杉在投资上显得很谨慎:“考虑到原料制约的因素,还有未来市场的不明朗,我们公司向来比较谨慎,所以先投资少一点,一期的规模是15兆瓦,预计明年4月就能投产。” 但是,中国企业在这个行业依然没有取得核心技术。“企业缺乏各个产业环节的核心技术是一个制约,而且众多企业一拥而上的情况也是一个风险。”分析师韩玲认为。而据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曾经有一个太阳能企业在一个炉子坏了之后,只能坐等德国方面的人来修理,而对方恰恰在休假,企业也无能为力只好继续等待。 李长春所说的“市场不明朗因素”其实指的是目前的市场繁荣主要依托于德国政府的财政补贴,就纯粹发电价格来说,太阳能发电和传统发电成本上目前仍然难以竞争。德国2004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法案》在规定补贴和收购计划的同时,也明确规定太阳能发电的收购价格每年以5%递减。分析师杨军认为:“在原材料下跌,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推动下,太阳能电池价格有序下跌是太阳能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