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四大趋势傲视空调业(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09:20 经济参考报
  随着空调产业利润的持续摊薄,空调业资本集中和品牌整合成为基本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的空调消费又将出现怎样的走向?就此,记者采访了业内资深人士以及海尔、美的、
四大趋势傲视空调业(组图)
科龙、新科、三星等空调企业,从中发现,健康、节能、环保以及外观已成为空调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长相”是否好看起到重要作用

  新年伊始,空调厂商开始陆续推出新品,比以往提前了二三个月,而其时尚的外观也大受消费者的喜爱。

  记者在国美、大中等电器卖场看到,一批2005年新上市的空调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驻足。据国美电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2005年上市的新品空调在外观上下足了功夫,有的把空调外壳
四大趋势傲视空调业(组图)
做得像MP3,有的像音响,还有的像乐器等,让人耳目一新;在色彩方面也有了大胆的突破,有的在透明机壳上印上中国国画,有的采用彩虹色彩,一扫传统空调古板、沉闷的感觉;甚至有一空调品牌已经生产出了类似电子相框一样的柜式空调。

  此外,各大空调品牌也在外观材质上有一些新突破,改变过去单一的塑料外壳,采用一些新材料和新喷涂技术,让整个空调看上去更时尚,更符合潮流特征。因而,2005年的空调将不再是一个占地儿的笨家伙,而是一道装点室内环境的风景线。

  “性能——品牌——价格”一直是传统的消费者购物选择时关注的三大要素。不过,近来的市场研究表明,这样的三段式格局已逐渐被打破,漂亮的外观已挤进了人们的前三位选择。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空调的需求,已经远远不只是制冷制热那么简单。他们抱怨,放置在客厅的柜机与客厅格格不入。他们希望让这种简单、呆板的白色电器从主要起居区间消失;盼望空调器设计也能体现时尚化的要求,引入新的设计元素。

  零点研究集团近日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济南、大连和厦门等十城市的调查也显示,由于消费者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个人价值主张的发展将进一步驱动外在表现;很多行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已非常严重,性能质量已不再令消费者担忧;在包括空调在内的居民常见耐用消费品领域,消费者在进行购买选择时已有高达20%至40%的消费者是先选“外观造型”而不是“性能质量”。

  可以说,在空调销售过程中,“长相”是否好看很多时候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以靓动心”是新市场形势下产品研发与推广关键要素的补充与革新。市场和发展规律也表明: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市场巨大空间,极大地释放了人们消费需求能力和水平。整个空调市场由于消费选择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从而有力地带动了产品种类的丰富多彩、无穷多变。

  健康特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消费者来说,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些诸如健康负离子、抗菌防护墙这样的空调健康新技术将受到市场的欢迎。

  在经历了全球性的2003年非典和2004年禽流感疫情之后,健康消费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消费者对于健康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健康功能就成为人们选购空调时的主要参考因素。人们已经意识到居室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空调的健康特性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关心
四大趋势傲视空调业(组图)
空调产品的制冷、制热能力和噪音水平外,开始要求空调能肩负起净化室内空气的重任。

  由此,各大空调厂商都从健康方面入手,光触媒、负离子发生器、克灵杀菌、氧吧富氧、除菌光等一大批健康技术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空调上。从目前的竞争格局看来,健康空调已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众多的支持者。据《2004~2006年中国城市消费者空调需求状况研究咨询报告》显示,空调产品未来一年预期购买率为9.5%,选择节能健康空调的比例超过50%。

  专家指出,健康的空气舒适指数要从三方面来衡量:空气洁净度、空调气流的舒适度和空气温湿度。对此,健康空调经过多次的创新与发展,经历了防霉过滤、超静音运转、多重防御、健康负离子、多元光触媒、双向换新风、除尘等离子、抗菌材料、健康除湿、环绕立体风等健康技术的不断升级,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并且引导了健康空调的发展趋势,代表了当今健康空调的发展潮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能防止空调病的健康空调就已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健康空调成为全球空调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由内因和外因双重因素导致的。在外因中,由于经历了非典和禽流感的危机,人们对于健康有了更多的关注,更多倾向于选择能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健康空调;而就内因来说,健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而这也是造成健康空调始终处于消费主流的核心因素。

  节能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电荒和国家强制标准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节能空调将是2005年市场的主旋律。随着空调在生活中的广泛普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最大用电负荷对气温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导致了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应严重不足,节能因而成为继健康功能之后的空调另一流行趋势。

  自从出现了大范围的拉闸限电后,能源短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而应对“电荒”,节能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空调技术革新的另一焦点。据有关统计显示,家用电器中,空调用电占整个中国家庭用电量的78%,也就是说,空调是家庭中的用电大户,因此它的节能省电性能就备受关注。

  高能耗家电产品使用的特殊性还带来了其他的严峻问题。“城市大量使用电空调至少带来了三大问题,一是用电峰谷差越来越大,因为大量空调同时使用在全年中仅为几小时甚至更少。二是小型电空调的泛滥将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低地面层温度急剧升高,反过来又增加空调负荷的需求,陷入恶性循环。三是电空调的随机性极大,往往一场暴雨就可能使几百万千瓦负荷瞬间消失,这对以火电机组为主力的电网安全运行构成了极大威胁。”一位电力部门的高工这样分析。
四大趋势傲视空调业(组图)

  可以说,能源问题已成为当前令世界各国都备感棘手的一个问题,而中国对能源的依赖性还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因此“节能”可能是当前缓解能源紧张的最直观方式,而对家电行业而言,节能就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节能空调受到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厂家为其新产品寻找出口的结果。在空调市场价格竞争日趋激烈时,许多厂家试图从节能与健康空调中寻求一些新出路。谈到节能空调的进展时,大中电器的副总经理史明说,目前我国一些主流空调企业早已开始关注空调的能耗问题,并进行了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出了新品。

  节能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长期国策,必将推动节能空调的大发展。一直以来,消费者的需求是各个空调厂家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竞争白热化、品牌格局日趋清晰的背景下,空调产品也呈现出“节能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将推动节能型产品在未来几年内将全面引领空调的发展方向。

  空调业的环保无氟化必将提速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空调器、电冰箱等制冷产品的使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类产品在给人们带来新鲜食品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同时,由于其使用的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从而使我们地球的保护壳——臭氧层出现了空洞。

  臭氧空洞的出现和臭氧层的变薄使地球吸收了过多的紫外线辐射;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多;农作物减产;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进而破坏海洋生物的食物链。臭氧层的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以前空调业所采用的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及产生温室效应,对大气造成破坏,从而使空调行业面临巨大挑战。

  为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保护生存环境,国际社会于1985年和1987年相继签订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物利尔议定书》(修正),并建立了保护臭氧层物质的基金,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淘汰破坏臭氧层以及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1995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20年内完成对HCFC-22(包括空调器中广泛使用的R22)的禁用,发展中国家在2040年全面停止使用HCFC-22。为此,在空调产业,“无氟运动”掀起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革命。

  对我们来说,中国已成为空调器生产和销售的第一大国。空调产业尽早完成对HCFC-22的替代,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污染是中国空调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当务之急。此外,环保一直以来始终是各国所关注的问题。为了环保,法国对装空调有严格的规定和批准,在保证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才能安装,而且空调主机也不能露在外面。

  受世界环保公约的影响,欧洲、美洲等地的发达国家也已经开始全面禁氟运动。据了解,欧洲从2004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有氟空调的进口,我国政府计划中将“禁氟”的最后时间表定在2010年,届时有氟空调将全面出局,这将加速空调业的环保无氟化进程。特别是在我国空调放量出口的情况下,我国空调业的环保无氟化也将加速。

  同时,环保空调的出现也是为了健康。目前在不少发达国家,环境健康早已成为大家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而传统的氟里昂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却对环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倡导空调的真正环保消费成为一种必然。

  [返回专题]

  《独家发布:2005中国空调流行趋势》

  作者::傅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