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赵晓:为何减税不容易

2012年11月07日 11:19  《中外管理》 

  减税不容易,短期内如此,长期来看可能更是如此。

  赵晓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堤内损失堤外补

  近年来,公众对我国税负持续走高一直质疑声不断,特别是在中国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普遍呼吁大力推行减税以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但是,2007年开始正式提出的“结构性减税”的实际情况却是:税收有减有增,但减多少增多少,至今没有看到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到目前为此,“结构性减税”更多的还仅停留在一种政策方向或政策口号上,缺乏实际可操作的和可预期的减税目标、减税路径和分阶段的实施步骤。因此,公众的直接感受是减的少而增的多,这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即使没有新出台增税政策,依靠税收征管的弹性照样能实现事实上的增税,即名义税负不变而实际税负可能上升。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通过模型测算发现,征管因素和经济因素对税收增长的贡献基本呈显著的反向关系,即经济形势好的年份,税务机关的征管力度就减弱,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份,税务机关的征管力度就明显加强。今年6月底,很多地方税务机关就曾以“大会战”的方式“突击”征税来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之所以出现橡皮筋一样想紧就紧、想松就松的税收征管弹性,主要是由于税务机关的工作一直受制于各级政府的“以完成既定财政收入计划为中心”的指令性行政思维。时至今日,随着征管力度的不断强化,税收征管这根皮筋也已经快被拉到了极限,税收潜力继续发掘的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税外收入,于是就有了非税收入的快速上扬。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累计完成财政收入82330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税收收入70626亿元,同比增长8.9%,非税收入11704亿元,同比增长24.4%。

  减税必先减支

  总之,减税不容易。即使名义税负降低了,额外设立收费名目或者以加强征管的名义强制征税,企业减负照样无从谈起。只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企业实际税负迟迟减不下来?

  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政府的支出缺乏有效硬约束。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走下坡路的今天,一方面经济不景气导致财政收入的自然增长后劲不足,而另一方面政府在全面主导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财政开支也越来越大。近三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以年均20%的速度在增长,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只能水涨船高了。特别是在目前土地财政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又怎么可能自废武功,给企业减税呢?

  实际上,减税和减支是硬币的两面,主张减税必先减支。但是,推出减税政策容易,实现减支却不是那么容易。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财政支出刚性作用,大幅减支需要决心和魄力;二是减支就等于减政绩,各级地方政府可能不愿意;三是目前的预算编制缺乏有效约束力,增支容易减支难。

  对此,笔者认为要切实减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第一,改进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方式,政府要主动从经济领域适当退出,着力打造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只有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财政的刚性支出削减才有希望;第二,大力强化政务信息公开,推进预算监督和支出透明,特别是“三公经费”的削减还可以有所作为;第三,在控制支出的基础上,将“结构性减税”转为整体减税,明确减税规模、减税路径和减税时间表。

  最后要说的是,考虑到民众对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增长需求,以及未来中国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减税只能是短期或中期内刺激中国经济复苏和产业转型的救济性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减税不容易,短期内如此,长期来看可能更是如此。管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王小广:民资最宜进入哪些行业
  • 石建勋:人民币汇率不应再紧盯美元
  • 太友:不让百姓因病致贫彰显社会进步
  • 真看不懂:忽必烈总理大臣的金融手腕
  • 叶檀:日本恐龙倒地缘于岛国心态
  • 何帆:我和写作的半生缘
  • 吴玉慈:中美人民开车时间为何反向变化
  • 石建勋:热钱来袭 怎么看怎么办
  • 熊鹭:税收说明为何各级政府都爱GDP
  • 杨林:三一应当如何应付在美国投资受阻